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一所工科院校的人文情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育人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2日 03版)

        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从1952年办学以来,走过了60个春秋;纵然年轻,她却是外人眼中“走得最快、步子最稳”的学校,60年里,悄然实现了从专科到学院、大学再到研究型大学的精彩嬗变。

     

        同样是这所学校,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中国第一颗成功发射的卫星“天巡一号”微小卫星……

     

        这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系列自主研发成果的涌现,离不开我校对‘航空报国’办学传统的传承,更离不开我校‘谋大业、育大师、养大气’的大学精神。”该校党委书记崔锐捷教授说。

     

        谋大业:心系国防,航空报国

     

        有人说,大学的灵魂就在于大学的文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独特的文化,就是心系国防、航空报国的执著追求。

     

        1952年6月,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挂牌成立,“招收的第一批973名学生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学习飞机修理与制造的战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丁荣茂教授说。

     

        著名特种加工专家、电加工界的元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余承业教授回忆起建校时的情形很是动情,“毫不夸张地说,南航几乎是从零开始,不但没有丝毫学科基础,而且我刚来的两三年里,连吃饭、住宿都没有着落。”尽管条件艰苦,但凭着一颗“航空报国”的心,他不仅两次贷款解决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匮乏的问题,还主持创建了航空航天工业部首个特种加工开放实验室。“仅仅60年,南航大人从白手起家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这一路,虽筚路蓝缕,却受益匪浅。”

     

        8年的无人机研究,是南航大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所首任所长和总工程师吕庆风教授向记者讲述了那8年的峥嵘岁月。

     

        当时,学校底子薄,没有试制厂房和专用实验设施,吕庆风带着团队在校实习工厂生产飞机零件,在飞机工艺实验室装配部件和完成总装,在人行道上完成全机发动机联合试车。

     

        在南航大,像吕庆风这样献身航空事业的教授不胜枚举。正是因为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严谨,南航大为国家培养了11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他们中有近十位两院院士,数十位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将军,以及一大批活跃在中国航空事业一线的科技专家。

     

        育大师:传承精神,文化育人

     

        “大学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而大学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发现和彰显人类光明的德行和事物的规律性,引导一代代学子不懈地追求理想境界。”崔锐捷书记如是解读“大学文化”。

     

        为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建设大学文化方面致力于做好四件事情:

     

        一是严格学术要求营造学术文化。二是大讲堂营造教育文化,学校从2001年开始实行“百家名人讲座工程”,每年邀请上百名的大师名人来校做学术讲座和系列报告。三是人物评选营造道德文化。四是实物传承营造具象文化。

     

        在文化的熏陶下,一批批优秀人才走出南航大校门,服务国家:中国直升机之父王适存,中国航空试飞英雄李中华,“神六”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秦文波,研制出歼20发动机的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青年创造之星胡铃心……

     

        养大气: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在60年的办学过程中,南航大人不仅以航空报国谋大业,更形成了“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抱负。

     

        南航大的学子们不会忘记进校时的第一课:年近古稀的原党委副书记丁荣茂教授声情款款地给他们讲述60年来代代传承的南航大精神。“知识在每一所大学都可以学到,但南航大的精神却独此一家,作为南航大一员,只有真正领悟了南航大精神,才有资格称自己是真正南航大人。”

     

        丁老的讲课,让同学们回味无穷。“南航大人身负重任,要勇于担当,‘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表现出了南航大的胸襟和气量,它告诉我,要善于运用所学贡献社会。”学生郑锐宇在听课笔记上写下了这段话。

     

        文化如水,润泽万物而无声,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它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航空为本、育人为本、学术为本,是南航大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理念,有力指导了学校的建设发展。”该校校长朱荻院士语气坚定。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金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