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光明时评

    “神水”闹剧考验应对舆情能力

    作者:邓海建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2日 02版)

        新华网11日报道,刚刚过去的长假,浙江台州温岭市一处原本平凡无奇的山泉,成了一些人趋之若鹜的“圣地”。传说这泉水“洗澡能治无名瘙痒,生喝能包治百病”,尽管有人喝过后咽喉肿痛、身体不适,但“善男信女”仍疯抢不休。10月9日温岭疾控中心出具检测报告称,“神水”所检测的19项指标中,菌群总数等3项均不达标。

        山泉成了“神水”,凡尘成了“圣地”,从天降神泉到流言幻灭,历经数月。“善男信女”前赴后继,蜂拥而至只为取一瓢饮,盲目喝水者或上吐下泻,或虚弱乏力;“神水”渐渐成了村民的梦魇,每天几吨水被拉走,村里的自来水水井都干了;更有“商人”发现良机,以每桶百元的价格兜售“神水”……乱象纷呈,不一而足。

        现在看来,“神水”不过是“污水”的诨名而已,所谓“神水”,实际上是谣言的祸水。“神水”是如何“神”起来的?从表面看,无非三个因素:一是群体心理。正如庞勒在《乌合之众》中阐释的,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大家都疯抢“神水”,尽管自己未必深信,当时也可能加入盲从的行列;二是迷信心理。尽管人人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只要有“造神”的场子,千百年未断根的封建迷信,就有登场的欲望与念想;三是公共医疗资源供给短缺。看病贵、看病难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政府部门多有作为,但在点多面广的背景下,仍是力有不逮。加之公共保健服务跟不上民众需求,导致张悟本的“绿豆”、刘弘章的“太医”等拥趸如云。

        “神水”谣言流传,除了上述心理要素,还有更重要的问题不能忽视:“神水”谣言之前已传播数月,黄金周只是高潮,那么,何以到10月9日才有了一纸检测报告?这中间的迟滞与拖沓,不正是给了流言最“宝贵”的发酵及传播期?面对千里而来取水的民众,地方舆情反馈及应急机制在哪里?当地方街道“组织人员现场劝解”而“效果甚微”时,相关职能部门在干什么?

        这些年,我们在应对各色谣言的时候,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大道不彰,小道必猖。随着媒介传播手段越来越多元、公众对资讯体验越来越敏感,类似“神水”的流言,就不会轻飘飘“止于智者”。也许我们需要重温这个公式:流言的强度=事件的重要性×对事件的不明确性。面对事关公众健康、公共利益、公权规范与廉洁度的事件,及早告知真相是构建新时期政府公信的必修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