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名家话十年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晓红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1日 13版)
    (人物素描:郭红松)
    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左二)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资料照片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不断“由大到强”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拥有119年辉煌历史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着力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10年来,始终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国际化发展,始终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时代命脉紧紧相连,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这10年,武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以“创造、创新、创业”为基本内容的“三创”教育,形成了以优良的爱国传统、优秀的学术传承和优美的校园风光为特色的“三优”育人环境。开设了各类基地班、双学位班、实验班、中外合作班等,培养复合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了具有武大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确立为一项基本制度,全面推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烛光导航”工程,完善了导师制度。十年中,武大学生勇夺国际创业大赛冠军、国际大学生群英辩论会等赛事冠军,本科生在《自然》子刊、《细胞》等国内外顶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这10年,武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顺应跨学科发展趋势,主动提出战略目标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科研方向从单一的科学研究向兼顾国家重大需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方向转变。文理工医等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日益凸显,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武大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使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刻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实践中。李德仁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让中国测绘遥感学科实力长期保持世界前三的领先地位;朱英国院士及其团队,研制出马协型和红莲型杂交水稻,实现了中国杂交水稻由单一细胞质来源向多样化的跨越;曾获得过“感动中国”人物的桂希恩教授,长年致力于艾滋病防治工作,被人们誉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在载人航天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南北极考察等众多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都有武大人的身影和贡献。

        这10年,武大注重文化引领,自觉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大人文社科专家学者自觉树立学术精品意识,推出具有原创观点和前瞻性的学术成果。宗福邦教授带领团队,历时18年,完成1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故训汇纂》,被学界誉为“盛世修典的又一学术硕果”;陶德麟教授与何萍教授共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一书,成为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首批成果……武大一大批研究成果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决策参考,成为推动国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武大注重用深厚的人文底蕴转化为育人的条件和优势,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美的环境,让求真的精神砥砺青年;注重高品位的精神引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杨昌林、“全国无私奉献优秀大学生”赵小亭、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黄碧海……珞珈山上群星闪耀,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武大人的责任和担当。

        面向未来,武大将以更大气魄、更大视野、更大胸怀、更大贡献、更大发展继续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坚持质量为本、创新为魂的核心理念,在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征程上再建新功。

        (本报记者夏静 通讯员吴江龙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