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08日 星期一

    话发展 说变化·迎接十八大“走转改”大型采访

    滨海新区的“人字支撑”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08日   09 版)
    天津滨海新区纳米科技研发基地一景。焦永普摄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周泽奇(中)接受本报记者刘军(右一)、陈建强(左一)采访。本报特约记者 朱斌摄

        采访手记

     

        每次到滨海新区采访,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新区人眉宇间、言谈中洋溢着的自豪自信。

     

        日前,我们再次前往滨海新区。从天津市中心城区驱车向东,一路上被滨海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所震撼。探究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因,“人才”成为最耀眼的词汇。

     

        就在前不久滨海新区举办的“华侨华人科技创新合作洽谈会”上,留美博士后陈涛用“滨海新区具有全国最优惠的人才政策和最好的发展环境”表达了他在新区工作3年来的切身感受。回国之前,拥有多项世界水平环保技术专利的陈涛,一直是全国各地竞相追逐的人才。在实地考察了10多个城市后,他最后选择滨海新区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在这里,他享受到了“保姆式”全方位服务,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陈涛研制的产品就远销世界各国……

     

        用需求导航,打开人才涌流闸门;靠事业驱动,提升人才素质能级;以平台支撑,深耕人才圆梦沃土;凭政策开路,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事实上,正是由于滨海新区不遗余力地营造尊重人才、激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才使得这里呈现出“近者悦远者来”的喜人局面,才使得这里的高端产业蓬勃发展壮大,才使得这个中国北方的经济“引擎”动力澎湃……

     

        这大概就是滨海新区人引以为自豪、自信的原因——人才,撑起滨海新区一片晴朗的天!

     

        场景一

     

        地点: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人才处  人物:王岦  关键词:人才

     

        “为人才创造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这是王岦见到记者后说的第一句话。

     

        作为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王岦对新区的人才政策烂熟于心。他信心满满地说:“我不是夸口,不论人才在新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找到相关的政策规定帮助他们化解。”

     

        为了方便记者采访,王岦事先准备了一大叠材料:《关于加快滨海新区人才高地建设的意见》《滨海新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滨海新区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暂行办法》《关于保障紧缺型技能工人供给专项补贴暂行办法》……“所有这些政策、规定,目标就是一个:对于各类人才,有真才实学就大胆使用、有多大能力就搭多大舞台,滨海新区要让人才在干事业的过程中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成就梦想。”王岦说。

     

        来新区的人才数以万计,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田红旗——滨江药物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红旗2007年参加了由欧美同学会主办的“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在国内各地考察期间,他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院副院长周泽奇住在一个房间。“一路上,周院长都在跟我说滨海新区如何好,对于科技人才创业有哪些优惠政策……说得我很心动。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专门来邀我的。”田红旗回美国后,周泽奇又专程去他家两次。田红旗最终将公司落户在了滨海新区。

     

        王岦说:“滨海新区招揽人才注重3个对接:与产业对接、与项目对接、与企业对接。”至于引才方式,滨海新区可谓不拘一格:既有“专函邀、上门请、猎头寻”等方法,又有“兼职租赁、项目合作、技术入股、承担课题”等“候鸟政策”。“总之,我们就是要在滨海新区形成‘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的人才磁吸效应,为新区的开发开放提供不竭的动力。”

     

        场景二

     

        地点: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人物:周泽奇  关键词:平台

     

        记者来到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大楼门口,周泽奇教授已经迎候多时了:“原来气象预报有中雨,到现在还是阳光灿烂——原来是你们给这里带来了光明……”言谈中透着湖南人的豪爽热情。

     

        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周泽奇名头很响亮。中科院的硕士、美国俄亥俄大学的博士、哈佛大学的研究员、拜尔制药公司资深科学家……但如今周泽奇最看重的是他的现职: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

     

        2008年,联合研究院在全球海选招聘科学家,周泽奇从8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受命担任专职副院长。如今他作为“京津冀生物医药领军人才”主要负责药物分析测试核心平台和医药研发信息平台的建设。“我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职责,就是承担着海外领军人才和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的引进工作。”周泽奇告诉记者:“我至今已经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组织了20多场人才招聘会,参与了100多个合作项目的洽谈。”

     

        在周泽奇的努力下,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已与多家国际著名大学、企业建立了科技人才与项目的交流合作关系,引进了70多名世界医学领军人才,60多家海内外科研团队在联合研究院注册加盟。

     

        周泽奇介绍说:“滨海新区及下属各单位财政每年的人才投资不低于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2%和1%;设立了4000万元的人才发展基金和1亿元的重大人才工程专项资金,各城区、功能区和骨干企业也应相应设立专项资金,按照总量不低于1∶1的比例予以配套。”

     

        周泽奇告诉记者,眼下滨海新区正以建设“未来科技城”为契机,着力吸引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把研发平台设到新区,以提高滨海新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目前,新区拥有包括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在内的大型公共技术平台10余个,总共集聚了6万多名科技研发人员,形成了具有滨海特色的研发集群。

     

        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大厅里,周泽奇指着迎面矗立的巨幅地图说:“你看,天津的整体轮廓就像是一匹昂首奋蹄的骏马,滨海新区就是助力天马腾飞的那一片祥云……”

     

        场景三

     

        地点: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人物:孔昭松  关键词:成长

     

        “老孔”其实不老——虽然公司里的同事们都这样称呼他。

     

        孔昭松1972年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农村。他创建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在2001年。当时的“松正”就是“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孔昭松作为企业领军人专门搞技术研发,他们的第一个产品是电动自行车的控制器。3年后的一天,有人对他说:“松正公司已经做到行业第一,产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30%啦。”

     

        “我经常和同伴们说:如果把生产电动自行车比作读小学,把生产电动汽车比作读大学,我们就要削尖脑袋进入我们梦想中的‘大学’!”2008年,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后,“松正”开始了“战略转型”。

     

        “我脱掉西装,换上工作服,到库房领了一张实验台,自任项目经理,开始‘闭门造车’……”孔昭松回顾企业转型的道路,对滨海新区细致入微的扶持始终心存感激。

     

        2010年,公司累计投入5000万元,开发出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但公司的销售报表却很不理想。就在企业遇到资金瓶颈的时候,孔昭松接到了“天津松正”被天津市评为首批“科技小巨人”的喜讯。“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项荣誉而已,没想到我们的自主研发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等,陆续得到市、区专项资金支持,连同贴息贷款,累计有1000多万元呢!”

     

        免除了后顾之忧的孔昭松信心倍增。“松正”也开始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研发上发力——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10年底发布的数据,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松正”的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三,电机与控制器领域排名第一。“两年里,我们累计申请专利330项,其中授权专利123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115项;专利转化率达到80%。”孔昭松自豪地说,“这几年公司的研究投入近1个亿,平均投入100万元产出一个专利!”

     

        如今新址坐落在空港物流加工区的“松正”已是拥有800余名员工的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100多名科技人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孔昭松一面带着记者参观公司的实验室,一面畅谈体会,“有了人才,企业的血脉才会沸腾,才会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刘 军 特约记者 朱 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