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纵深报道

    为了这片神山圣水

    ——海子山淡水保护国际合作项目的启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6日 16版)
    项目组在当地举办的村民赛马活动。
    项目组成员和村民一起讨论。

    刻在石头上的环保口号“垃圾不落地,家园更美丽”。

        扎西多杰来到兴伊措湖边,小心翼翼地拿出两个提前准备好的瓶子,轻轻装满了湖水,然后捧在手上。他说,这是圣水,是上天的恩赐,既可以用于朝拜,也可用于治病。扎西满怀崇敬、景仰的心情,准备把这两瓶圣水带回家。当然,这里还有些是他想要留下的——比如他带来的一队帮助他们保护神山和圣水的年轻志愿者。

     

        兴伊措是位于四川的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最大的高山淡水湖泊,海拔4429米,面积7平方公里,平均深3米,最深处达30余米。这里风景优美,极目远眺时,可以看见巨石横卧、山势嶙峋,第四纪末次冰川遗迹和冰川退缩形成的冰碛湖让这里形成了有如月球表面般的奇观。藏民扎西多杰是海子山地区的一名司机,而坐他车到这里的年轻人都是跨国环保组织“保护国际”的志愿者——以“海子山”命名的国际淡水保护合作项目考察活动于8月中旬在这里进行,作为媒体代表,记者也应邀随团。

     

        “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成立于1987年,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在世界各大洲的30多个国家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以科学、合作和野外示范著称。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该组织在中国境内开展多个长期性的环保项目。海子山保护区在四川省西南部甘孜州境内,是古地中海(特堤斯洋)随喜马拉雅山系隆起而抬升起来的高原丘陵,全世界最大的第四纪末次冰川遗迹——稻城古冰帽就分布在这一地区。海子山项目是为了保护长江水源地——海子山区域的高山湖泊,这一活动立足长远,得到当地政府和美国“箭牌基金会”(美国箭牌糖类有限公司的企业基金会)的支持。

     

     淡水危机迫在眉睫

     

        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分布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再加上高山冰川和永久积雪等,总共约有87%的淡水资源都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虽然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人均淡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分布很不均匀。此外,全球目前都面临着日益恶化的水污染问题,本来就少之又少的淡水,变得越来越不可用,淡水危机已迫在眉睫。

     

        淡水资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如何保护淡水资源却是一个现实的棘手问题。淡水资源保护涉及的面很宽,从东部的一线城市到西部的偏远乡村,从能源集约性的工业到直接对接自然的农业、畜牧业,每一个环节都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息息相关。不过,面面俱到的工作方式往往不能取得全面开花的结果,因此,深谙此理的“保护国际”组织选择了在这环环相扣的复杂断面中,截取一个点——水源,从源头上开展保护行动。在四川省甘孜州开展的“海子山淡水保护项目”就是以立足源头,覆盖到支流的模式来保护淡水资源。

     

     艰难探索工作模式

     

        知易行难,保护淡水的项目尤为如此。对于横跨大陆的大江大河来说,淡水保护的行动是件“上游栽树,下游乘凉”的事。鼓励欠发达地区的上游居民合情合理地为了更为富饶的下游地区,或者说是为了全局利益而“费力不讨好”地去保护环境并非易事,一个有效的工作模式非常必要。

     

        “保护国际”野外项目主任杨彪告诉记者,平衡保护环境与谋求发展间的关系是淡水保护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规定,假如上游把水污染了,那么下游居民的生命安全就受到了威胁,因此,要对上游进行处罚。但是,如果上游的人保护好了水源,为下游提供了清洁的水源,却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丧失了发展机会,又该怎么办呢?海子山淡水保护项目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深入探索。“保护国际”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和淡水保护计划”率先在中国西部尝试将“生态补偿”和“协议保护”方法应用到淡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中,用更有效的经济手段来缓解环保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保护环境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没有运作资金的稳定投放,没有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没有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要实现这个宏伟计划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保护国际”努力联合了所有可用资源,不仅与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处合作,还得到了不少大学和国家级科研单位的科学家的支持,在多方的协调下共同成立了一个“海子山管理办公室”。管理办公室对淡水保护的项目进行讨论和审核,在其统筹下,保护环境的具体工作在村镇一级全面铺开。项目实施的最终端联系到每一个村民,“保护国际”与村民们签订了内容具体、详细的《社区保护共管协议书》。通过协议的方式,对村民的行为进行约束,也对村民为环境所作的贡献给予经济补偿。这一模式受到以藏民为主的当地居民的普遍欢迎。

     

     国际经验本土运作

     

        为了全局的环境利益,对上游居民进行经济补偿是有效且受欢迎的方式,但是具体补偿多少合适,这笔账却很难算。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补偿实践,各级政府根据不同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目标,制定并组织实施了相关的生态补偿政策。国家的政策既是众多环境保护项目的尚方宝剑,也保证了具体项目的落实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作支撑。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热心公益的企业和个人也愿意着眼长远利益,投身环保事业。

     

        不过,对长期的环保项目而言,比资金更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经验。为了让海子山的环保项目能够持续地开展下去,“保护国际”充分利用国际通行的经验来调动当地居民的智慧,如让当地人申报小额环保项目。区别与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村民们自下而上地申请项目、争取资金的方式让项目的开展变被动为主动,更加优化了资源和资金的配置,提高了淡水保护项目的运作效率。

     

        在富有国际经验的跨国环保组织的帮助下,本来就对大自然充满宗教情感的当地藏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系统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的行动中。项目点所在的乡村都非常干净,即便是刚“耍坝子”(藏民的一种传统集会)结束没两天,草地上也看不到一点垃圾。这一情形与非项目合作点的区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听到考察组成员的夸奖,负责捡拾村子附近垃圾的中德差村“淡水项目保护员”次仁邓珠腼腆地说:“都是为了神山圣水!”(本报记者 李盛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