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5日 星期二

    专家点评

    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5日 09版)
    汶川县威州镇的群众利用空余时间跳起了锅庄舞。本报记者 李晓东摄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明泉: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造成的破坏极为惨烈,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军民的倾力支持下,四川仅用两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三年重建任务,用三年时间就成功夺取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全世界抗御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史诗。

        巴蜀大地,风景这边独好。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恢复重建历时10年之久;2011年“3·11”地震过去一年多,目前仍有30多万灾民无家可归,日本当局表示,至少需要10年才能完成灾后重建任务;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后重建至今还在进行,预计要用25年才能完成。相比而言,是什么力量创造了四川灾区恢复重建的“神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激活了全社会支援灾区重建的巨大能量;是科学发展观的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推进灾后重建,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是执政为民、民生优先的力量,各级党委政府急灾区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和今后发展问题;是发展战略和思维境界的力量,着力发展型重建和再生性跨越,立足长远和未来谋划重建项目和持续发展平台。事实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灾区的浴火重生和振兴发展。

        地震灾区在震前大多为相对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灾区充分利用国家重建政策,大胆探索,在残垣断壁上重绘蓝图、重振河山。如今的灾区,城乡布局全面优化,公共设施全面升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中外规划建筑大师云集灾区,使千百年来从没有过的乡镇村落第一次有了科学规划。譬如震中映秀就汇聚了安德鲁、贝聿铭、何镜堂等中外大师的杰作,如今成为最具民族文化风格的温情小镇,在强烈的情感反差中谋划映秀旅游文化产业和非遗展示展销的独特发展之路,使映秀成为震中地重建样本。现代生活方式进入灾区,深刻改变了群众的行为风尚,是最直接的民生工程。汶川威州镇阳光社区其廉租房每年缴纳300元租金即可住上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近6千居民生活在一流环境、一流物管的社区,真切感受到政府的关切、援建的大爱和建筑的体温。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如何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从建筑格制到文化形态、从产业调整到后续发展如何突出民族特色?汶川龙溪乡羌人谷和理县桃坪羌寨的创新型重建,提供了鲜活的范例。桃坪羌寨在修复老寨的同时扩建新区,建有古羌文化演艺中心、古羌历史博物馆、古羌文化传习所、莎朗歌舞广场、大型释比文化祭坛等设施和羌族特色民居。古老羌族文化在重建中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既传承保护了文化,又以文化为内涵形成了旅游产业,解决了当地群众就业和未来发展问题。这一保护型重建与跨越型发展模式,成为四川灾区恢复重建振兴发展的独特方式。

        凤凰涅槃,重现天府锦绣;创造奇迹,风景这边独好。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发展振兴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高超的执政能力,体现了四川人民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在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耸立了又一座不朽丰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