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5日 星期二

    话发展 说变化
    迎接十八大“走转改”大型采访

    丰碑,从废墟上树起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5日 09版)
    灾后重建的汶川映秀镇一角。本报记者 李晓东摄
    本报记者危兆盖(右)在汶川县龙溪羌寨采访。汶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采访手记

     

        我们曾经无数次采访四川地震灾区,每一次都感受到祖国伟大的力量和灾区群众的感恩奋进精神。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持下,破碎的家园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说四川灾区建起了新房,修通了道路是有形变化的话,那令我们最为感动的是方方面面无形的变化。

     

        每到一处,在新路、新房、新医院、新学校之外,灾区群众在外界的帮助下,将曾经的苦痛埋在心底,不等不靠,乐观向上,敏锐地捕捉市场的信息,主动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种奋进的精神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走向强盛所必经的心理历程。

     

        场景一

     

        地点:汶川县映秀镇  人物:徐才英  关键词:旅游发展

     

        9月14日,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映秀镇副镇长徐才英是小跑着进入办公室的。在地震中尾椎受伤的她,坐定后便语速极快地向我们介绍起映秀的情况。

     

        地震前,映秀是工业重镇,税收占到整个阿坝州的近70%。徐才英说,重建后的映秀面临着转型,这种转型就是要从工业重镇变身为旅游重镇,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容纳大量的群众就业,实现镇上制定的“家家有铺面,人人有商贸,户户有就业”的目标。作为分管旅游的副镇长和映秀景区管理处的负责人,徐才英感受到巨大的工作压力。

     

        这几天,徐才英正忙着将数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映秀东村”。映秀东村是一个涵盖多个文化项目的产业发展项目,地点就在映秀新镇新游客中心毗邻的一条街道上。目前已经引进6家文化企业,壤塘石刻、祥巴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经入驻。徐才英说,映秀东村有两重含义,一是表明映秀是广东东莞援建的,二是预示着映秀东村就会像旭日东升一样,红红火火。

     

        徐才英和同事们连续3年多的努力终于有了初步的效果。现在每天到映秀的参观者近万人,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每天参观者有4.5万人。滚滚的人流和车流给映秀带来空前的机会。村民杨家辉告诉徐才英,因为到映秀震源点的人特别多,他用小车把参观者送到观景台,曾经一个小时赚了上千元。

     

        如今的映秀镇,群众或经营餐馆,或经营旅店,或当讲解员,或卖旅游纪念品,一家人中总有一两个在从事旅游接待工作,旅游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映秀的主要产业。

     

        每天,徐才英都会骑上自行车在映秀的街道上转一转,她希望让每一位当地群众都能在新的映秀镇实现就业,充分享受灾后重建的成果。

     

        场景二

     

        地点:汶川县龙溪羌寨   人物:唐学华  关键词:新生活

     

        已经61岁的唐学华风风火火。她每天要带领龙溪羌寨的妇女表演“锅庄”舞,还要经营自己的家庭旅馆。这样的日子既辛苦又充实。

     

        唐学华是老共产党员,震后村民因为交通不便、材料紧缺等原因迟迟未启动住房重建,她便带头自己请石匠建房,一家人一砖一瓦把建筑材料拉进山沟,其自食其力的精神感动了所有村民。

     

        县上要求把龙溪羌寨建成精品旅游羌寨,村民们不理解。这次唐学华又“出头”,带头完善设施接待游客。如今,村里已经有18户村民搞起了农家乐,带动了100多户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其他的村民则在羌吧、旅馆等处帮工,整个村子的劳动力全部在村子内实现就业。

     

        唐学华的家庭旅馆今年开始正式经营,有11间客房,每间客房都有卫生间和太阳能,推开窗户就能看见远山和白云,已经接待了上千人次。因为房间不够,她经常把客源介绍给其他邻居。

     

        因为人手不够,在外打工的儿子也回到家中,客串起了厨师和服务员。儿子说,现在比过去打工轻松多了。今年,唐学华一家的纯收入已经有3万元,比地震前翻了番。

     

        唐学华是村里的文艺骨干,30人的锅庄队伍在她的带领下成为村子旅游开发的灵魂,大事小事都会出现。她还会带领大家对歌,高亢婉转的羌歌很能调动游客的情绪,使他们对龙溪羌寨流连忘返。

     

        场景三

     

        地点:理县文化馆   人物:银福忠   关键词:文化传承

     

        9月15日,几经预约后,我们终于和身材敦实的银福忠见上了面。

     

        这些年,他几乎参与了理县文物重建和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的全过程。在其娓娓道来中,震后理县文化的保护传承脉络逐渐清晰。

     

        地震当年的8月,专家便进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古堡桃坪羌寨研究修复方案,工程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震后文物修复的2号工程。为了尽快恢复羌寨古堡,国家文物局举办了传统技艺培训班,使民族建筑的抢救修复有了保障。

     

        “整个桃坪羌寨的保护国家投入了8000多万元。”银福忠说。2011年,桃坪羌寨的修复工程完工。修缮后的桃坪羌寨不仅修旧如旧,而且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接待能力更强了。

     

        “地震后我们文化的根没断。”银福忠说,在羌族中名头很响的“花儿纳吉赛歌节”在地震后迅速恢复,至今已是第5届。每到农历十月,“花儿纳吉赛歌节”总会如约而至。在三五天的赛歌节上,理县所有的羌区乡镇群众都会前来参与,赛歌节已成为羌族群众的盛大节日。

     

        现在,理县已经挖掘出羌历年、博巴森根大型叙事性锅庄等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两年,理县文化部门组织藏羌绣培训,3000多人熟练掌握藏羌绣技能,藏羌绣一年可给参与家庭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在震后的文化重建中,理县的总体投入达5亿多元,所有乡镇全部建起了文化站,村村设立了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硬件上有了巨大的突破。

     

        用银福忠的话说,理县文化发展在震后迎来最好的时期。目前,理县正在打造羌绣馆,羌笛口弦制作基地,羌族博物馆,羌族非物质文化传习所等,这些场馆的建立无疑将进一步繁荣民族文化,让文化的血脉永远流淌。

     

        场景四

     

        地点:理县中学  

     

        人物:高志全  关键词:教育振兴

     

        星期六,理县中学副校长高志全打开学校大门把我们迎进了宽阔整洁的校园。

     

        边走边聊,学校的变迁一目了然。地震中,理县中学仅剩下一座旧教学楼和两幢附属建筑。震后,理县中学建起了全新的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实验楼、体育馆、宿舍楼等,学校第一次有了录播室、钢琴室、美术室、形体室、数字化实验室、地理实验室等功能教室。

     

        在高志全眼中,学校的变化带给了学生、家长、教师更多热情。过去学生放学回家都是空手而归,把书包放在学校,回家从不学习。而现在,每个孩子放学都带上课本,习惯在潜移默化间已经改变。今年教师节,理县拿出60万元奖励全县的优秀教师,更加激发了教师们的热情。

     

        教学条件改善之后,现代教学设施广泛应用在课堂上,给山里孩子带来更为直观的记忆,信息量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也比过去传统教学效果更好了。以前理县中学的生源流失严重,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就到外地就学。而现在出现了逆转,今年理县初中的4个毕业班有九成的学生继续留在这里上高中。

     

        高志全说,灾后重建和援建带给了理县中学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铭记全国人民的深情,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在这里,感恩教育细化为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感恩父母的点滴措施,细化为每周国旗下的讲话、爱护学校的教学设施等具体的行为规范,细化为专家讲座、学校家长互动等每一次活动。他说:“学校现在具备了很好的硬件设施,下一步要不断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要不断地强化管理,提升教学质量,这才是学校对社会、对国家最好的感恩。”(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