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8日 星期二

    话发展 说变化·迎接十八大“走转改”大型采访

    共谱教育公平之歌

    《 光明日报 》( 2012年09月18日   09 版)
    浙江桐乡市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天女小学正在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潘剑凯(右)在宁波市镇海区南苑小学采访。王东摄

        采访手记

     

        从杭州到宁波、桐乡、温州的采访路上,看到农村来的孩子,坐在城市宽敞的教室里,热情、自信洋溢在他们脸上,我们的心里充盈着感动。

     

        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上,浙江省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探索。

     

        从提出“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民工子弟学校为辅”,到以“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从积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职业教育起步,到逐步拓展他们在浙江省接受高等教育的升学渠道,浙江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政策是导向,是指挥棒,而政策的落实最终靠那些辛勤的基层教育工作者。陆建华对“农民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斟酌,让我们体会出什么叫尊重;沈益老师的关心爱护,饱含着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感。政策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王其龙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关注教育政策变化的动向,又一个梦想油然而生……

     

        这一切,共同谱写了一首教育公平、社会和谐之歌。

     

        场景一

     

        地点:杭州市天成教育集团校长办公室 人物:陆建华  关键词:尊重

     

        “他们在我们这里不叫‘农民工子女’,我们称之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天成教育集团校长陆建华一接受采访就纠正了我们一个口误。

     

        他说,十六大召开前夕,中央教科所来杭州调研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在我们学校开会,大家都说“民工”或“农民工”。轮到自己发言时,我说我们这里一直都说“进城务工人员”,总觉得“民工”或“农民工”带有歧视的意味。结果,十六大报告里提到这块时就称“进城务工人员”。

     

        初创于1999年的天成教育集团是全国首家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专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被誉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杭州经验”样本。目前,集团有四个校区,共招收3143名学生。

     

        2006年前,陆建华在滨江小学任副校长,各方面条件相当不错。可是当江干区准备筹建专门用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天华学校时,陆建华毅然应聘当了校长。这是国有民办的学校,许多人不理解。陆建华说:“滨江小学学生里面70%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一年,开学报名,校门口前一天晚上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下楼劝说家长回去,告诉他们不是谁来得早,谁的小孩就能够入学的。但他们仍坚持继续排队。有条件的话,我应该为他们做一点实事!”

     

        2010年,天成与天华合并,并转为公办学校。谈起这些年来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心得,陆建华首推“尊重”两字。“有人认为农村里来的孩子调皮、不懂规矩,可以不用像对待城里孩子那样耐心。我认为恰恰相反,农村里的孩子刚到城市,生活与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容易产生疏离感与自卑感,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更敏感,更需要尊重。”

     

        一位上班没多久的新教师,几乎天天到陆建华的办公室指责一位学生每天迟到,跟他家人联系,家人也是爱理不理的,她准备狠狠批这学生一顿时,却发现这孩子干脆不来了。她说自己肺都要气炸了。陆建华说,你应该去家访一次。家访后,老师被感动了。原来孩子父母亲都是摆摊的小商贩,平时起早贪黑,根本没时间管孩子。而孩子从家里到学校上课,公交车要坐将近两小时,但是孩子还能每天那么早起床来上学,尽管确实经常迟到。“孩子也发现老师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恶狠狠地瞪他,学习也更认真了。”

     

        成功的教育都是尊重人、理解人的教育。在这样一种氛围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开始有了自信,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更懂得生活的艰辛,也更努力。

     

        吴凯婷获得杭州首届“十佳少年”,杜丽娜获得浙江省“十佳少年”,宋梦婷回到甘肃后,考上了省级重点学校……翻开一本册子,陆建华对记者如数家珍,脸上,满是喜悦。

     

        场景二

     

        地点:桐乡市石门路学校行政会议楼  人物:沈益  关键词:关爱

     

        “最开始我忐忑不安。我是教音乐的,我想孩子们会不会因这门课程不像语文数学那么重要,就不听讲,不守纪律。”

     

        已有15年教龄的桐乡市老师沈益,以前一直在普通中小学教孩子们音乐,去年才被调到石门路这所新居民子女学校。

     

        结果,第一天上课,她走进教室,发现孩子们已经把钢琴盖打开,把乐谱放好,黑板擦得干干净净。“一进教室,我整个人的心情、状态一下就被调整到最好。”沈益笑了:“才发现是我想太多了,这里的学生纯朴而热情。”

     

        石门路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2000多名孩子当中有300多名分属17个少数民族。学校每个学期都会举办才艺表演,让孩子展示自己。沈益不仅是组织者、策划者,她还要善于挖掘。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喜欢唱歌,但她害羞,不敢在大家面前唱。沈益发现后,就告诉她,老师来当你的听众,唱不好老师教你,唱得好老师为你鼓掌。年末的晚会上,那孩子在台上一点也不怯场,她和另一个土家族的小孩一起演唱了一首《爱的接力》,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沈益去年刚来时还兼任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她有点奇怪,班上有一个孩子连拼音都不会写,“按道理来讲,这些在学前教育时老师们都应该教过,可是他却不会写。”现在,她知道了这里的孩子缺乏学前教育是常事。

     

        “我得鼓励他,让他赶上来。”沈益每天放学后,反复为他补习,让他在校把作业做完。过了三个月,这孩子从之前的考试10多分提高到后来的80多分,整体上有了一个飞跃。如今这孩子已是二年级学生,课程完全能够跟上老师的进度,而且还是“护绿使者”的小组长。有时在学校走廊里遇见沈益,他都很热情、大声地跟她打招呼。

     

        “也许他们家庭情况并不像本地居民那么好,孩子的学习能力可能也有所欠缺。但是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多关心、爱护他们,他们美好的一面就会绽放出来。”

     

        场景三

     

        地点: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2计算机网络技术班”教室  

     

        人物:王其龙  关键词:梦想

     

        尽管学校开学有一个礼拜了,穿着新校服的高一新生王其龙依然沉浸在升入重点职高的欣喜之中。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自信地说:“我是一个外地学生,能在温州读职高真是太幸运了!但我的学习终点不会在这里,我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浙江上大学。”

     

        王其龙的老家在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那里群山环绕,经济落后。他的父母十多年前离开家乡到温州务工,将他留在老家的乡中心小学上学。王其龙回忆说:“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我成了‘留守儿童’,一年难得见他们一次。那边的小学条件很差,都是土墙房子,下雨还漏水。”

     

        2007年,随着爷爷奶奶相继过世,老家没有什么亲人可以照顾上小学四年级的王其龙了。听说温州可以接收外来务工子女上学,父母就将他从贵州转到温州市区的光明小学就读,小学毕业后进入专门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温州第三十九中学。

     

        “在温州读书比老家幸福多了,念小学、初中都不用交学费。这边不仅学校漂亮,而且老师很敬业,挺关心我的,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及时帮助我解决,所以在温州四年多的学习和生活,我都很安心。衷心感谢温州的老师们!”王其龙说。

     

        完成初中学业后,王其龙渴望能报考普高,但是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父亲就劝他读职高学技能。王其龙的户口一直在贵州,起初以为不能报考当地职高,他就向初中班主任咨询。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就填报了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温州职业中专,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一开始总觉得自己是贵州人,报考学校又是温州公办重点职高,生怕录取不了。”王其龙腼腆地说,“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我才感到自己的梦想成真了。”今年暑假,王其龙和爸爸回了一趟贵州老家,看到儿时的伙伴们初中毕业后不是外出打工就是下农田干活,这更坚定了他要在浙江继续上学的决心。

     

        王其龙最近一直很关心异地高考的政策,经常上网查阅相关的信息。他高兴地说:“浙江正在探索从职业高中教育起步,拓宽异地生在浙江省接受职业高等教育的升学渠道,这给了我新的希望。可以在浙江报考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也就是进大学深造电脑网络技术,将来就更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

     

        (本报记者 潘 睿 陆 健 潘剑凯 本报通讯员 王 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