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7日 星期一

    专家点评

    希望“农民工”称呼早日消失

    作者:安徽省社科院院长、教授 陆勤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7日 09版)
    在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里工作的返乡农民工。 资料照片

        阜阳是全国劳务输出的重要基地,常年有两三百万人外出务工。在科学发展进程中,阜阳大力通过凝练、宣传和弘扬“农民工精神”,通过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吸引并帮助他们回乡创业,使得当年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成为家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精神成为构建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

        一直以来,我都不愿意用“农民工”来称呼从农村来到城市,在城市里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的人们。但是,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称呼来代替“农民工”,因为这个称呼如实地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和“市民”的巨大差别。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其中“农民工”功不可没。首先,“农民工”为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撑了这些地区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其次,“农民工”中不断产生的企业家们成为民营企业经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我国经济成分多样化局面的形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作出了贡献。第三,新一代“农民工”因为受到比父辈更好的教育,跟随父辈增长了见识,对家乡和所在城市都有感情,许多人在小有成就之后回乡创业,既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化提供了条件。第四,“农民工”朴实勤奋、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市民”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此为旗帜,“农民工”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不仅阜阳这样的输出地广栽“梧桐树”,吸引“凤还巢”,一大批“农民工”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广大输入地城市也在子女就学、医保、社保等方面,给广大“农民工”“同城化”的市民待遇,使更多的“农民工”向法律法规保障下的城市居民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化,“农民工”这个群体和称呼一定会消失,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我们有理由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