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6日 星期日

    汉字拉丁化疑义

    ——从56年前茅盾致叶籁士的复信谈起

    作者:程陶庵 程志泳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6日 11版)

        数年前,笔者从信札收藏爱好者手里得到一封茅盾给叶籁士的复信。叶籁士是我国文字改革活动家、语言学家、出版家。1955年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后又任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致函文化部部长茅盾,征求茅公对文字改革的意见。不久,茅盾复信,在充分肯定文字改革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对汉字的简化、汉语拼音以及拼音化文字改革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其中,茅公对有人提出用拉丁字母拼音替代汉字的意见,提出疑义。他在复信中写道:“文字机械化,我是双手赞成的,但此事亦不简单,个人用拼音字母的打字机做笔记等等,其事易为,倘要推广到社会上,比方说,公文、报章用拼音字母,则恐怕要很长时期的准备,或者要到我们子孙的手里才可以试行。而且我又有这样的设想:也许五十年后,由于科学进步,电子打字机普遍了,汉字不再是机械化的障碍,而由于教学法的改进,认为汉字也不像现在那样费时,那么,‘舆论’也许又变了方向,以为保存数千年的民族文字(汉字)是必要的了。”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拼音化文字改革,在世界上似乎已是大势所趋。新中国成立后,汉字拼音化的文字改革自然又一次提到重要的日程上。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在汉字的简化以及汉语拼音等改革方面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对此,茅公在复信中强调:“我曾一再呼吁,莫让已学拼音文字的小学生把学到的工具再丢掉了。”在这里,茅公十分明确地指出,汉字拼音只是作为“工具”使用,这同以拉丁文拼音取代方块的汉字则不是一回事。长期以来,汉字拉丁化在某些权威人士中呼声比较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现代通行的老宋体实在丑得可以,倒是外国印书的a,b,c,d,有时候还倒真有很美的字体形呢?”,“汉字不能机械化”,“电子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五六十年前,语言和文学两位泰斗级的大师,对汉字拼音化改革的前景都做了预测:语言大师认为“汉字不能机械化”,“汉字行将就木”,因此他的结论是汉字不能面向世界。与此相反,另一位文学大师则认为:50年后,由于科学进步,电子打字机普遍了,汉字不再是机械化的障碍,那时舆论也许又变了方向,保存数千年的民族文字汉字是必要的。

        谁的预见正确?1985年,新华社有关成功使用国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消息,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当消息刚一传出,就震惊了海内外科技界和新闻出版界。因为这一宏大工程研制成功,解决了“汉字机械化的障碍”,告别了中国印刷史上铅与火的时代,因而“电子计算机”不但不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而且是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助产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是已故的北京大学杰出计算机科学家王选教授,是他用事实证明了茅公预见的正确,并且比茅公预见的需要半个世纪才能做到的事情,提前了20年。这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科技史上的又一大奇迹,王选院士的丰功伟绩,必将载入中华民族科技和文化史册。

        半个世纪过去了,上世纪50年代的那场争论,现已尘埃落定。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放弃了“汉字拉丁化”的计划。《汉语拼音方案》只是一套表示读音的符号系统,不应视为独立的文字,这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随着“国学热”在海内外普遍兴起,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汉字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非遥遥无期,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会去尝试用拉丁字母取代传统的方块汉字而遗忘中华民族瑰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