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6日 星期日

    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风采⑥

    点亮“第一盏灯”

    ——西南大学首位资深教授黄希庭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6日 07版)

        每天凌晨,当所有人都还在睡梦中时,西南大学漆黑的校园里总是会早早地亮起一盏灯。西南大学的老师和学生都知道,那是黄希庭教授点亮的“第一盏灯”。

        黄希庭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自1961年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已在西南大学执教50年。半个世纪以来,黄希庭教书、育人、科研“三位一体”,不仅著作等身,许多学生也已成长为成就卓越的名家。

        “黄老师就喜欢和你辩,有时候辩得都很不高兴了,但下来后他跟你说‘我就喜欢你这样的。’”黄希庭的学生、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张庆林说,黄希庭坚持因材施教、学术民主。每一届新生的第一堂课,他都会发一个郑重的声明:“在学术上我们平起平坐,你们可以跟我的观点不一样,甚至可以来批判我的观点。”

        黄希庭甚至有点“偏爱”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他会及时捕捉到学生有价值的创新观念,帮助学生将这些创新点变成学习和研究的课题。他还创造了独特的早晚“散步式教学法”。

        早上6点刚过,黄希庭就会出门散步,顺便去敲敲学生的门,看他们是不是还在睡懒觉。他的研究生们都会互相提醒:你若不早起,小心导师敲你的门。张庆林说,直到今天,他仍然不敢有丝毫松懈,因为“老师经常会在楼下喊我去散步”。傍晚时分,学生们会准备好自己的问题,等候在老师散步的必经之路上,然后一边散步一边交流。

        黄希庭告诫自己的学生:科学研究最需要的品质是严谨,切忌浮躁,“宁愿慢些,必须好些”。重庆的夏天十分火热,过去又没有空调。为了坚持工作,黄希庭总是打一盆水,把脚泡在里面。坐的时间太长了,就站在水盆里继续工作。1982年,他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写出了第一本著作《普通心理学》。这部书填补了文革后高校心理学教材的空缺,成为当年全国高校的心理学教材,培养了此后几代学者。

        禀承这样的治学理念,黄希庭始终走在心理学研究的前列。1981年,美国《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杂志全文翻译刊登了黄希庭的《5至8岁儿童时间知觉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中国的心理学研究登上了与国际对话的平台。现在的黄希庭教授,先后有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二等奖,共出版教材、专著、译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1961年大学毕业后,黄希庭主动要求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当时四川重庆饥荒全国闻名,他却以北大高材生身份来到了原西南师范学院。50年来,西南大学心理学学科建设从无到有,目前已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开始,他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将中国的心理学应用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本报记者 张国圣本报通讯员 侯定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