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2日 星期三

    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作者:朱 靖 黄 寰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2日 14版)

        国际上第一个尝试用经验数据描述灾害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是美国学者Albala Bertrand。1993年,他对26个国家1960-1979年的28个灾害事件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发现灾后GDP上升,资本结构提高,农业和建筑业产出增加,并将其归结为“被破坏的资本被更有效率的资本替代”的原因。继他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自然灾害对世界各国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自然灾害阻碍经济增长观:大多数学者认为,自然灾害会导致GDP下降,在短期甚至长期内会阻碍经济增长。Noy(2009)在一个多国研究中发现,灾害宏观经济成本几乎存在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由于大灾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对农业部门的打击最大(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自然灾害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出平均下降9个百分点。

        自然灾害促进经济增长观:Skidmore和Toya(2002)对89个国家1960-1990年间的数据分析发现,灾害风险可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尤其气候灾害频率与人力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人均GDP的增长正相关,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物质资本的回报下降而人力资本回报上升所致。Okuyama(2003)在对地震灾害的研究中指出,重置受损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使整个经济的增长率永久性上升。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是以上学者得出灾害可以刺激经济增长结论的关键解释。由于灾害破坏了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使灾害本身成为重新投资和资本升级的催化剂,反过来促进经济繁荣。

        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无影响观:Caselli和Malhotra(2004)检验了索罗-斯旺模型预测值的经验有效性,发现自然灾害与中期经济增长之间无明显相关性。Cuaresma(2008)和Hallegate(2009)分别检验了“创造性破坏”的假设,认为创造性破坏只可能发生在发达国家,大灾还可能导致“贫困陷阱”。Cavallo(2010)等通过对196个国家1970-2008年的数据分析,认为只有极端大灾才会对产出造成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如果灾后未发生激进的政治变革,那么即使极端大灾也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任何显著影响。

        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正有负观:Jaramillo(2007)的研究指出,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正有负,这主要根据灾害类型、灾害规模、受灾国家所处地区及各国经济状况等的不同而不同。Fomby(2011)等用84个国家1960-2007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干旱、水灾、地震和风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几个主要结论:自然灾害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比对发达国家更强一些;干旱通常导致负影响,水灾为正,地震和风暴的长期影响不显著;一些中等强度的灾害可能有利于刺激增长,但严重灾害永远不会。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中对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的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是主动的破坏,是在创新活动下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建立新的生产体系的过程,是人类可以控制的“有益破坏”;而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是人类被动承受的破坏,是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非意愿性破坏,是人类难以控制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其次,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自然灾害发生的类型、规模、时间和地点不同,该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等状况不同,则灾害对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会产生迥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影响。对于经济状况不好(处于经济衰退或萧条期)或者经济和政治制度存在问题的受灾国家,即使是不严重的灾害,也可能会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政治动荡;相反,对于社会经济状况良好的发达国家或处于经济快速成长期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大灾,也不一定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破坏性后果。最后,GDP的核算缺陷也限制了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GDP在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创造的价值增加值的时候,并没有扣除为弥补灾害损失(即被灾害破坏需要重置的存量资本)而创造的价值增加值部分,从而虚增了GDP。

        我国对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徐怀礼(2007),邹小红(2009)分别使用基于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方法计算了我国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2000-2007年,自然灾害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率年均下降0.3-0.4%。而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1985-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用动态广义矩估计法测算了以农作物受灾面积(减产一成以上)与成灾面积(减产三成以上)与农作物播种面积比值为代表的受灾率和成灾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水灾受灾率和成灾率每上升1%,GDP增长率将分别下降0.08%和0.16%;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每上升1%,GDP增长率将分别下降0.07%和0.08%,说明成灾率(严重灾害)比受灾率(中等灾害)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更大。在具体分析水旱灾害对一、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发现,水灾受灾率对二产增长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灾后重建被破坏的建筑和基础设施等刺激了工业、建筑业的发展,导致短期繁荣;水灾成灾率对二产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当灾害很严重时,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消失。旱灾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均显著为负,与国际研究结果相一致,也与旱灾持续时间长、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不严重相一致。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