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为资源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
西宁依托省会区位优势,高起点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开发区在十多年的建设、运行中,坚持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环境就是打造竞争力的理念,着重从硬、软、外、内四方面环境建设入手,扩展融资渠道,完善基础配套,依托现有产业、优势企业和特色资源,努力招大引强,“十一五”期间各园区引进各类工业项目264个、入驻企业近千家、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32亿元。据统计,至去年底,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7家,占西宁市的70%;拥有中国驰名商标、青海省著名商标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0%和30%。
开发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抓手,编制完成了《开发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其中有103个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实施了青海鑫业、青海百通、黄河再生铝余热发电等9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落实了桂鲁化工、煤基多联产等4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和特色产业层次快速提升。
开发区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聚能力大大增强。开发区还以产业聚集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转,进而促使开发区成为西宁市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核心区和增长区。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企业成长需求,在项目扶持、融资担保、产品研发、人才引进和员工培训等重点环节采取扶持措施,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扶持服务,促进企业不断增资扩产、释放产能。各园区稳妥推进征地拆迁和住房建设安置工作,使更多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到了园区发展的成果和实惠。“十一五”末有近3万名被征地农民入住安置小区,2万名农村劳动力经技能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
柴达木利用资源富集特色,发展循环经济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2005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的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也是国家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11年2月,青海省政府批准成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六年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围绕“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这一主线,积极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炭精深加工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和有色金属、特色生物、新能源等循环经济产业初步建成。“十一五”末,试验区入驻工业企业达到363户,实现工业产值516亿元,工业增加值26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20亿元。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试验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时期,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将按照《总体规划》及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的总体要求,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生态、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先行先试,集约利用、循环发展,科技支撑、市场引导”的原则,以资源综合开发、资源深度加工、副产物资源化为重点,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为核心,重点建设“一区四园”和“六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增加值800亿元,工业投资实现翻番的目标。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说,“一区四园”是指国务院批准的以“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度排放、高效利用”为特点的资源型、区域型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示范区和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柴达木盆地资源禀赋及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和着力打造的格尔木循环经济工业园、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大柴旦循环经济工业园、乌兰循环经济工业园。
他说,“六大产业”一是以盐湖资源开发为龙头的盐化工循环产业,二是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金属冶金产业,三是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油气化工循环产业,四是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前提的煤炭综合利用产业,五是以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建设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六是以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 本报记者 刘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