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2日 星期三

    迎接十八大“走转改”大型采访

    沧海桑田曹妃甸

    地点:曹妃甸五农场林港村 人物:张振东 关键词:小汽车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2日 09版)
    曹妃甸创业者们在安装泥浆泵。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董山峰(右四)、耿建扩(右一)、冯蕾(右二)在矿石码头采访王钟敏(右三)。张丹平摄

        采访手记

     

        9月7日晚7点,在离曹妃甸中心区20公里的地方,一场暴风雨迎接了我们。

     

        第二天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曹妃甸显得格外的“新”——

     

        崭新的公路、高楼、厂房,正在紧张施工的迁曹铁路、跨海大桥、供电供水工程……十年,一个足球场大的沙岛发展为亿吨大港。未来十年,这里的吞吐量有望超过世界大港荷兰鹿特丹。这里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好,这么快?

     

        我们在繁忙的矿砂码头找答案,在轰鸣的装卸机里找答案,在快速运传的矿砂皮带中找答案,在精品钢铁基地、石化基地和海水淡化基地找答案,在第五农场的稻田里找答案……

     

        我们感动于村长张振东为了“让村民开上小汽车”不辞劳苦;感动于霍志娟闲不住、敢折腾,帮助农民走出乡村;感动于唐山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钟敏为了让港区早日通电,带领工人们用冻得红肿的双手在冰水中作业……这一切,是一个缩影,一个中国港口崛起的缩影,一个中国港城腾飞的缩影,一个由感人场景组成的中国科学发展的缩影。

     

        场景一

     

        地点:曹妃甸五农场林港村  人物:张振东  关键词:小汽车

     

        从曹妃甸港区驱车二十分钟,记者来到曹妃甸五农场林港村。平整的柏油路,红色屋顶的村民楼,傍晚的秋风吹来久违的稻香。听说记者要来,唐海县五农场林港村党支部书记张振东早早在村里等候。

     

        张振东高兴地带领记者参观村委会办公室,“瞧,这三间办公室还在装修,明年来就更好了!”

     

        说起村里的事,张振东不断提起村里的种田大户吴长青,张振东说:“他可不得了,一个人负责60亩稻田,还在田里养螃蟹!他的水稻和螃蟹是货真价实的无公害商品,只要一用药,螃蟹就活不成了!”

     

        吴长青呵呵笑了:“我们村长帮了我不少忙!”

     

        “当村干部要多为村民着想。”张振东说。正是凭着这份热情,他把林港村建成了环保部评选的国家级生态村,村民的人均收入达15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张振东说,五农场林港村北距县城10公里,南距曹妃甸港区仅15公里,被誉为“临港第一村”。现有住户149户,人口427人,党员21名。全村拥有耕地2090亩,淡水养殖面积540亩。

     

        “曹妃甸开发建设给咱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张振东强调。

     

        怎么服务曹妃甸、借势曹妃甸、发展曹妃甸?这是张振东常想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三化’发展战略,即生态农业规模化、劳务输出品牌化、第三产业专业化。我们制定了‘近期建设临港示范村、远期建成特色风情小镇’规划目标。今年村里将建成1700亩稻蟹混养立体种养基地,按每亩200元的补贴标准,推广稻田养泥鳅。”

     

        “接下来,我们要和首钢京唐公司、港口实业公司等企业联系,把无公害无污染绿色大米、河蟹、泥鳅等农产品送上大企业的餐桌。”张振东信心满怀。

     

        “我们帮助村民发展运输配送、机械加工、设备租赁、家庭旅馆等项目。有的农户年收入几百万元,开上了名牌小汽车。外人能不高看林港村吗?”张振东高兴地说。

     

        场景二

     

        地点:五农场金桥职业介绍公司  人物:霍志娟  关键词:“正规军”

     

        第一眼见到霍志娟就被她的干练形象打动。

     

        短发、一步裙,眼镜后面有一双亮亮的眼睛。35岁的她是村里第一家职业介绍机构——曹妃甸五农场的金桥职业介绍公司的经理。尽管公司规模不大,但能量不小,让1000多名五农场村民带着“金桥”这个响亮的品牌走出乡村、走向港口、迈进城市。

     

        “闲不住、敢折腾”,这是村民对霍志娟的评价。

     

        一次特殊的经历让她走上了职业介绍的道路。“在从事车床加工过程中,2008年,为迎接曹妃甸论坛,港口一家企业有一宗大订单交给了我。时间紧,任务重,我想快点招一批人。可是,跑遍了整个县城,也没有发现一家劳务中介公司。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意识到了新的商机。”霍志娟说。

     

        这几年,曹妃甸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企业抢滩曹妃甸投资兴业。“这么多大企业,需要多少人为其提供各种保障服务啊!2008年10月,在农场党委及党支部的支持下,我的‘金桥职业介绍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了。”霍志娟说。

     

        从2008年10月以来,在她的带领下,她们公司先后与河北文丰钢铁、国投码头、中冶京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河北建设集团第二建筑分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累计成功安排就业并签订长期劳务合同2000余人,安排短期用工上万人次,直接带动全村群众人均年增收3000元,公司年利润平均在5万元以上。

     

        霍志娟说,曹妃甸的发展离不开她输送的劳动者,曹妃甸也在培养着她输送的劳动者,劳动者也是曹妃甸的一件件特殊“产品”。

     

        “我们要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聘请专业讲师围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对求职者进行培训,指定党员为外出务工队伍的领队人,由党员对外出务工队伍进行帮带,有效提高了外出务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霍志娟希望让林港村的村民形成劳务品牌,让更多企业熟悉这个品牌,愿意用这个品牌。2010年,在她的努力争取下,县职教中心将一个培训基地的分点设在了林港村。“我们外出务工队伍由早年的‘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霍志娟自豪地说。

     

        场景三

     

        地点:曹妃甸港一期砂石码头装卸作业区 人物:王钟敏  关键词:中国奇迹

     

        曹妃甸一期矿砂码头,两艘巨大的巴拿马籍矿砂船靠泊在岸,卸船机械声、皮带传输声、轨道小车的滑动声加上海风的声音,让这个曾经静谧的海岛十分热闹。

     

        王钟敏,身穿白色工作服、头戴蓝色安全帽,现任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这个58岁的“老码头”曾在秦皇岛港工作,之后转战曹妃甸。

     

        “最开始,我们在一个足球场大的沙岛上临时堆起一个五米高的临时设施,以这个为起点,开始建设港口。”王钟敏说,“我感动于那个年代,那些工人。记得那是个冬天,为了让港区早日通电,工人们在冰水中作业,双手被冻肿了,手套都脱不下来!”

     

        “建设过程中风暴潮很多,有时刚刚建好的设施就被风暴潮击毁,但是,我们没有气馁,一点都没有。”王钟敏微笑着说。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2005年12月16日,曹妃甸开港了!”王钟敏手指港区远方连成排的巨轮说,现在,这里的自动化程度在中国领先,在世界也领先。去年吞吐量超过1.7亿吨,今年将超过2亿吨。一位外国朋友曾翘着大拇指对他说:“曹妃甸,中国奇迹!”

     

        王钟敏说:“别人赞扬我们,我们更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不能给曹妃甸抺黑。现在,我们的矿石码头已成为曹妃甸工业区的名片。我们制定了‘以诚信开拓市场,用服务赢得客户,靠管理创建品牌’的经营理念,时刻站在曹妃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想问题。”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现在全世界航运市场都面临挑战。但我坚信,曹妃甸能战胜这个挑战。因为,曹妃甸懂得怎么发展,何况我们背后还有因发展而强大的中国。”王钟敏说。

     

        本报记者 董山峰 耿建扩 冯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