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曹妃甸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引领现代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首钢的搬迁被上升到“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高度。但首钢的搬迁不只是一家钢铁企业的去留问题,它不仅涉及整个中国钢铁产业的重新布局,而且对环渤海地区发展至关重要。乘国家和环渤海地区加速发展的东风,首钢一跃而易地成为耸立在渤海之滨曹妃甸的全新的现代化钢城,曹妃甸和渴盼发展、奋发有为的曹妃甸人由此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开发建设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有助于环渤海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利用国际资源,有助于优化京津冀重大生产力布局,避免新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助于引领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重化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这是曹妃甸的佳话,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佳话。
作为河北省举全省之力打造的两大战略增长极之一,曹妃甸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为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周边城市的新变化、自身发展的新需求,曹妃甸用好“三个创新”这把金钥匙,开启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门,走出了可持续的前进之路。
第一,观念理念创新。将“循环、高端、协调、善美”作为深化科学发展、再造战略优势的主攻方向。“循环”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循环经济和低碳新城之路,让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态成为曹妃甸最具时代性、竞争性、延展性的战略优势。“高端”就是坚定不移地向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转移,牢固树立高点抢位、高层竞争、高端制胜的理念,努力把曹妃甸建设成为引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代表。“协调”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包容、爱心之城,构建统筹发展的战略优势。“善美”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建设和形象提升,大力弘扬曹妃甸精神,努力把文化软实力打造成推动发展的硬支撑。
第二,载体平台创新。园区、工程、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等既是推动发展的载体,又是夯实开放的基石。近年来,针对自身发展的薄弱环节,曹妃甸打响了六大攻坚战,设立了七大功能区,搭建一批有影响的平台集中招商。随着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综合保税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效载体的设立,钢铁、石化、电力、物流、建材、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一大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纷纷落地,许多拥有高新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也来此谋求发展。当前,曹妃甸正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形成支撑产业振兴的“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一大批载体平台的设立有力地支撑了曹妃甸在建设国际性综合大港、产业聚集高地、经济合作窗口、生态宜居城市、城乡统筹样板等方面的新突破和新发展,成为区域腾飞的新引擎。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软环境是吸引力、生产力、竞争力,是区域优势的重要标志。优化软环境最关键的就是再造体制机制优势。近年来,曹妃甸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已经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完善的体制机制,把各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比如:“小政府+两类派出机构+权力直通车”行政管理模式,产业功能区内部的“管委会+公司”体制,项目审批方面的入区项目全程代办、24小时延时服务、审批要件不全承诺先办制度,新型投融资体制等,都是体制机制创新的产物。此外,曹妃甸还制定了鼓励创业政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优惠政策等,最大限度放开创业领域、降低创业门槛、放活创业方式,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