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的历史魅力,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历史悠久、多朝建都、民族融合、文化辉煌等。不仅如此,北京历史的文化魅力,在于它是多元文化的融汇点与散射源。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京师,以为天下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北京,曾经十三次为都,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古代都城数以十计,为什么北京成为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中心?古往今来,多有答案。我则认为,北京在两千年帝制时代,最终成为中华各族共同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中华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多年的历史选择。
北京“抚中原,正南面”,南襟中原,沃野千里。有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核心。中华古代文明,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古代中华文明的优势,也是中华多元文化的磁场。中原农耕文化核心地域,土地面积约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北京恰处在中原农耕文化的北部边缘。
北京“枕居庸,奠朔方”,西北主要是蒙古草原文化。秦汉以降,直到清朝,西北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不断冲突,逐渐融合。在盛清时期,草原文化总面积约三百万平方公里。
北京东北,山海关外,北达外兴安岭。在盛清时期,包括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外兴安岭以南,东到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主要是东北森林文化,总面积约三百万平方公里。
北京“左注沧海”。这点过去认识不够。北京东到海,约百余公里。在古代,北京近海有利,也有弊。说有利,如在元朝,将江南粮食,海运到直沽,转运大都。然而,也有弊,如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先后两次都是从海上登陆,侵入北京的。
由上可见,北京处于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东面海洋文化的交汇点。这是北京成为中华多民族文化中心的枢机之所在。
当中国进入海洋和太空文化时代,北京必定发挥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优势,成为现代世界文化大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