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如潮的报道中,诸多文章都用相当篇幅提及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
如此众多的媒体异口同声提及上一届奥运会,这在奥运史上很少有过。可见北京的影响在与日俱增,世界在越来越多地关注着北京。因为,北京正在坚定地大踏步迈向世界城市。
定位世界城市
进入二十一世纪,北京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在领跑全国的基础上,北京人把科学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世界。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中,北京就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北京具备的政治优势、厚重文化优势和经历筹办奥运会赢得的品牌优势是建设世界城市的优越基础。
2009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会上明确指出,北京要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以更高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过去我们定位北京,都是站在当时的角度为未来谋划,这一次提出建设世界城市,是站在未来谋划今天。”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这样评价北京的目标和定位。
建设世界城市,给北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必然要求北京以大国首都的定位来思考和谋划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能够称之为世界城市的都市,需要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是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需要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所在地;城市居民要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好的生活水平,是国际人才高地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中心。同时,这个城市要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世界级的凝聚力、辐射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凝聚精神力量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早期由物质文明带动精神文明,中期表现为二者的并行并重,成熟期则是精神文明引领物质文明发展。专家们认为,目前北京正跨越第二阶段。用精神文明的力量引导物质文明的创造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
在这条必由之路上,北京精神正成为强大的聚合力量。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北京凝聚了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改革开放和新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北京为凝聚北京精神进行了全民动员。
历时18个月酝酿,290余万市民踊跃参与、投票。“爱国、创新、包容、厚德”4个词组成的“北京精神”表述语于2011年11月2日正式向社会发布。
提炼北京精神成为首都各族各界人民的强烈愿望和迫切需要。有关资料显示,关注的市民在千万以上。
“爱国”,北京精神的核心,深刻反映着首都的担当和责任,彰显北京精神的高度和大义;“创新”,北京精神的精髓,彰显未来的北京将由创新引领;“包容”,北京精神的特征,具备着仁善宽广的博大胸襟;“厚德”,北京人的首善精神之魂。想发展,想繁荣,想到全世界去比高低,就特别需要“厚德”。
北京精神发布以来,不断有外地的、外国的朋友或打电话或发邮件咨询有关知识和信息。这说明,在北京走向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北京精神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北京人的精神、老百姓的精神,推而广之,也是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的精神。
今天的北京,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灾难面前市民携手相助,救助弱小层出不穷……有网友说,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儿,小得像鸡毛蒜皮,却让人回味。这样一件小事、两件小事、十件小事、百件小事……汇集起来,就成了大事,就成了全民道德,就厚了德,就有了“包容”精神。
从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再到建设世界城市,北京精神表明北京不断升华着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北京人知道,只有包容世界,才能被世界包容。
今天,北京人正不断把北京的精、气、神带到世界去,把世界的精华融进北京来。北京精神正聚集世界优势,并不断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北京发展的动力。
跨向世界前列
凝炼和弘扬北京精神,无疑是首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观体现。北京精神正转化为建设世界城市的强大动能,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实现路径,环境不断优化,政府效能快速提升,推动北京不断提升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力,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与10年前比,北京城市化率达到70%。北京正优化空间布局,迅速成为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
——北京抓住筹办奥运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机遇,主动调结构、转方式,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北京确定“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方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首钢等一批大型企业实施搬迁改造,主动调控汽车、房地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的水平极大提高,巩固了服务业主导的高端产业发展格局,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7%,消费总量连续四年居全国大城市之首。2011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5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1.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643美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86%;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06.3亿元,比2002年增长4.6倍。
——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北京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搭建起中关村创新平台,建立“部市会商”机制和包括中央在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内的首都资源统筹机制,落实“1+6”先行先试政策,实施“十百千工程”和“瞪羚计划”,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机制,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北京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千人计划”、“海聚工程”,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成果,打造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过去5年万人发明专利达到26.78件,居全国领先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1890.3亿元,占全国的40%,其中70%以上输出京外;中关村吸引了全国近四成创业投资,企业总收入超过1.9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总和的1/7。
——北京积极打造科博会、文博会、京交会等高端会展品牌,组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着力推动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在京落户,完善口岸服务体系,服务贸易保持全国领先。
——北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等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设施投入使用,一大批水、电、气、热、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特别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下大力气抓交通设施建设,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12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72公里,扭转了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城市运行的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北京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社保卡工程建设,实现“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北京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新格局,全市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制定并实施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各级各类教育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7%。
——北京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动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启动平原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4%。连续实施16个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加大垃圾污水治理力度,空气质量、垃圾和污水处理率与资源化率均达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北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7年的0.64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0.44吨标准煤,居全国前列。
为加快建设世界城市,北京正发扬“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阔步向前。本报记者 杜弋鹏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