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8日 星期六

    把无形文化 变成有形价值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8日 09版)
    陈茫手捧《汉堡艺术和手工艺博物馆之中国艺术珍藏品》

        2009年,佳士得拍卖公司不顾来自中国各界的反对声音,在法国巴黎开槌拍卖了被掠夺的中华国宝——两尊圆明园兽首。那一刻的刺痛,使得很多国人开始关注“中华国宝海外流失”现象。那一刻也刺激了事业有成、专注收藏的德国华人企业家陈茫。作为收藏家,他深谙这等国宝对祖国与同胞的寓意,也焦虑地思索着,今后怎样努力,才会知道有多少宝藏流离他乡?如何作为,才能依赖这些藏品在当地彰显中华文化?

        践行理想,为外国博物馆内的中国艺术品出版名录

        三年前,陈茫就与欧洲艺术品经纪人李京一起琢磨,如何让世人了解和认识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他们认为,中国文物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它的使命应是介绍中国文化。西方人大部分都是先通过文物来了解中国,因为能亲自到实地来了解中国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与德国各大博物馆联手合作,挖掘其馆藏中国古代艺术品,并将其重新整理造册,编纂出版一部中国海外艺术收藏品名录的想法油然而生。

        中国散失海外国宝知多少?德国收藏的中华文物面目如何?汉堡、柏林、科隆、莱比锡等各大博物馆中有哪些中国瑰宝……这始终是一笔无人知晓的糊涂账。可以猜想,此项工作虽是“益事”却并非“易事”,困难并不只在于需要投入多少资金,更难的是怎样说服德国各大博物馆,拿出“压箱底”的中国藏品。为了揭开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面纱”,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些艺术瑰宝,陈茫与李京开始了他们的“国宝摸牌”行动,这一“摸”就是三年。他们曾走进多家博物馆的仓库,一一探究静躺在冰冷地库中的中国藏品。用李京的话说,“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在德国的博物馆仓库中,尘封着如此之多的中国宝贝”。每到一家博物馆,德国人都以疑惑的眼光打量着他们。“你们的动机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是中国政府派来的”?他们打过交道的收藏机构,大都会发出这样的质疑。他们只能耐心地解释作为一个中国藏家的理想:让那些堆放在德国博物馆库房里灰头土脸的中国珍宝再现光芒,让中国同胞领略先人的艺术智慧,也让德国民众藉此洞悉中华文化。

        1993年陈茫来到德国汉堡并创建了凯撒旅游集团。经过多年的打拼,他已经在多个国家建立了十个分公司,员工超过2000人。他目前兼任德国华商联合总会执行主席、汉堡中国文化协会名誉主席、德中协会副主席和商会旅游业委员会名誉理事。利用这些光环,他四处奔走,诠释他的思路,得到了汉堡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与支持,最后终于从往来频繁的汉堡艺术与手工艺博物馆打开缺口,与博物馆领导共同决定,编纂出版一部中国艺术收藏品名录。

        在取得通行证后,陈茫全身心投入到研究藏品身世的工作中。汉堡艺术与手工艺博物馆的中国藏品与柏林和科隆东亚博物馆相比要少得多,但要把现有的几百件中国藏品的身世搞清楚也不是一件易事。作为瑞士克勒拍卖公司亚洲总代理、德国《欧洲新报》艺术收藏专栏作家的李京,与德国方面专家对每件藏品进行认真鉴别,对器物器型、胎质、纹饰、工艺、款识加注文字说明,还要就摄影制作与技术人员沟通,以展示宝藏的最佳面目。

        2012年8月8日,陈、李二人投资编纂的第一本《汉堡艺术和手工艺博物馆之中国艺术珍藏品》目录,正式在德国汉堡发行。目录共388页,不仅拥有细腻清晰的图片,还配有中、德、英三国语言文字说明,向读者直观呈现了收藏在汉堡艺术和手工艺博物馆的150件年代不同、材质各异的中国古代艺术珍藏品。据记者了解,在海外还从未有华人自己出资,与国外大型博物馆合作整理出版馆藏中国文物的书籍。特别是出版人对书载内容的要求极为苛刻,甚至连每件瓷器的重量都明晰标示,为亚洲艺术品的研究提供了详尽依据。出版人陈茫还有一个“野心”,就是要出版《世界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精品系列》丛书,这意味着,该书的“触角”从德国将要延伸至其他一些欧洲著名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被收藏于欧洲的中国艺术精品。

        文物归还,要冷静思考理性从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中国有163万件文物流散在47国218家博物馆,而民间藏品可能是其10倍之多。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是欧洲,其中以英法两国藏品最多。德国各大博物馆也有相当多的中国文物。这些文物进入西方主要通过四个途径,一是清代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之后,慈禧太后向西方各国赔款,很多举世珍品也作为赔款的一部分来到德国。当时的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人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二是西方人以“文化考察”为名连骗带抢而得。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英、法、德等国在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借探险之名行文物盗窃之实。第三是东西方贸易。从16世纪明代开始,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便大量收购中国的瓷器,到18世纪以后无数探险家、传教士、学者和商人“远征”东方古国,收购中国文物贩运到西方。四是西方人通过转手买卖贩运中国文物。1925年之前,中国没有文物管制之说,古董可以自由买卖。1925年之后,国民政府虽有了文物管制规定,但并没有认真执行。

        目前,国际上正掀起“文物归还热”,但能够买回的文物与流失文物相比,仅仅是沧海一粟。对此,两位酷爱收藏的旅德华人有独特的见解。他们认为,在文物购买的热潮之中要冷静思考,理性从事。中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数量繁多,情况也十分复杂。如果不分情况,一味花重金购买,就等于承认了这部分文物流失在海外的合法性,这于情于理都难以接受。而中国文物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它是在国家手中还是在个人手中,只要能够向公众展示,它代表的都是中国文化,这个文化是需要宣传和展示的。文物保护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在于利用它,利用它宣扬我们的文化,把我们的无形文化变成有形的价值。(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