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7日 星期五

    在人群中疗伤

    作者:王晓莉(南昌)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7日 16版)

        我们是人,我们又总在抱怨人的吝啬、人的狡诈,以及人的无情。一位朋友对我说:“今天我给了一个乞丐10元钱,可是我立即又后悔了,因为我怀疑他是假装的,职业骗子现在到处都是。”

        是的,跻身或为了跻身于社会主流的中青年,打拼之余,内心最常感叹的一句话,也许就是“物欲横流,谁能超然物外”吧。

        那么我们又该作何评判呢?人们各自忠实于各时代的游戏规则,因此没有一方是可以受到指责的。只是时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巨变,甚至可说脱胎换骨了,就像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里孙大圣常说的“变、变、变”——连节奏也像。太快了。快得令我这样的人有点措手不及,有点焦虑了。要想跟上吗?也要——变、变、变。

        变吧。外观上,你把自己变成一只火烈鸟也行;居住上,你把你家变成宫殿也行;出行上,出门即打车把自己变成无腿之人也行;甚至说话,你把自己变成港台明星,一口“鸟语”遇到家乡来人只好失语,也行。

        也许你要很伤感地说:“这年头,有什么是不变的呢?没有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东西了。为了招徕观众,连悠远的民俗、古旧的建筑,都可以不怕得罪头上的神明,而不加尊重不惜改头换面了,还有什么呢?”

        这一点,我无法驳倒你。我甚至同意你。可是,还是不要完全绝望吧。时代的潮流里,躯壳“如如不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时光一秒一秒前移,它都不停,我们怎么停得下来。还是走吧,作为人,走,或者说,永远地“在路上”,这是宿命。你从母腹哭泣着来投奔此世时,就已别无选择。

        何况,在路上,我们还是能看到总有些什么是不变的。这么久的历史了,据说人类还刚进入中年。这个“中年人”,他很沧桑,但他还很有活力;他变化万千,但他也永远有坚守——像长夜坚守一点爝火,像饥肠辘辘者坚守一分薄田不肯出让,因为他相信来年的,后年的,以及更长久的收获。

        不信吗?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一位当兵的朋友,有一年随部队去了某座大山深处施工。贫瘠是这里的流行病,也是一种难以治愈的顽疾。朋友的房东家两个十来岁正长身体的孩子,从来就不知道“饱”是什么味道。部队条件总是好一些,朋友就每天带些饭菜给男孩女孩吃。如此坚持了整整两年。直到有一天,上级通知要开拔了,女房东带着两个孩子送行,哭着说:“娃啊,你叔走了,你们咋办啊?”

        这是令人心酸的一幕。它使我们诅咒贫穷。但其中也有温馨在啊,一饭一蔬,多简单,然而成了两个娃生命的养分,也许还是日后记忆的养分。这一回,他们之间的纽带并不是亲情,是什么呢?朋友说,是“不忍”。

        不忍。我应该铭记这两个字。这是人才会有的平凡而高贵的举止。动物也抚育、喂养它们的儿女,但对陌生的同类就没有这样的好事了。这是人才有的悲悯、慈善的心怀:有两个馍必定分一个给身旁的同饥者,有三尺卧榻必定分一尺半给身旁的疲倦者。并不因为他是亲人你才这样,只是因为你们有同样的结构,同样的感官,同样的体会。你们都是人。

        也许照旧地与邻为壑,但当邻人有难时,请一定跨过那七尺鸿沟;也许照旧地遭遇骗局,你感叹人心不古,但当他人真正需要时,请不要忘记古道热肠依然是人在内心深处顶礼膜拜的。孤独带来的疲累,要在与人的交流中缓解。人群给你制造了伤,要由人来疗治。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另一剂良方。

        (作者为江西散文家,现供职于江西省文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