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6日 星期四

    听民意 惠民生

    构建地方特点的社会管理模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6日 14版)
    天津滨海新区一景。(资料图片)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综治委主任 散襄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天津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建设,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天津科学发展、服务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人民群众新期待为主线,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和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全市呈现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局面。全市保持了政治稳定、治安稳定、大局稳定,社会治安始终保持全国最好地区之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国考评位次由第14位提升至第4位,政法维稳综治13个单项工作位居全国第一。

     

    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从顶层设计入手,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天津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等6个文件,制定了《天津市“十二五”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纲要》,制定了22个配套实施意见,确定了16项重点工作。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由50个调整充实到79个,组建了8个专项组,制定了14项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完善了组织领导、项目推动、协调配合、督导检查、考评奖惩等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有力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向纵深发展。

     

        全市在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公共安全防控体系等方面,确定了66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制定出台了《天津市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扎实推进滨海新区全国综合试点基础上,在全市确定了4个区、19个街乡镇和38个社区村作为市级综合试点,先行先试。滨海新区人口服务管理,和平区社区管理模式,河北区“三中心一平台”,河东区和谐社区建设,宝坻区“一站三中心”,北辰区“四位一体、三调联动”,市民政局的社会组织培育与监管模式,市司法局“两中心一平台”建设,市人力社保局和市总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创造了新经验。

     

    让社会管理创新成果惠民生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社会管理创新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众。全市7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计民生,连续每年实施20项民生工程,至今已完成100个大项、772个子项。

     

        定期发布工资指导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保和特困救助标准,合理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连续3年出台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全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26%,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增长18%。实施困难家庭帮扶和重症患者救助制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农村五保等供养标准。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一体化,全市930万人享有医疗保障,参保率超过90%,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523.8万,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探索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

     

        目前,天津外来人口达350万人,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为1:3。我们按照中央“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稳定下来、在城镇和农村各得其所”的指示精神,把加强实有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建立了全员覆盖、全域覆盖的服务管理新模式。

     

        建立了市、区县、街乡镇三级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站)、共3550人专业服务的管理队伍,实现了人口动态信息的交换和互通互联,构筑起三级服务管理、三级信息化平台、三级维权工作机制。全市各级人口服务管理机构以滨海新区为样板,做到了外观标识、内部设置和工作簿册“三统一”。

     

        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6种服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小城镇建设、示范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社区建设,使本地农民吸附在当地;在开发区、保税区,凡是建立工业园区的,全部建立外来职工公寓,办理居住证,使他们稳定住处、稳定收入;面对高端、高新、高质企业和大项目迅速发展的态势,建立起高级技术人才落户长效机制,吸纳近20万人;对来津投资置业、兴办企业人员,采用“蓝印户口”、投资纳税办理户口等形式落户23.8万人;对从事建筑业的180万建设大军,建立“建设者之家”,提供食宿、文娱、保安等全程配套服务;对长期从事家政、保安、个体经营、餐饮服务等职业的80万人,综合运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等多种服务管理手段,在就业准入、劳动报酬、住房租赁、公共卫生、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法律援助等8个方面实行均等化,做到了职业稳定、收入稳定、住所稳定、思想稳定。

     

    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

     

        全市严格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创新评估方式,完善工作程序,率先在市重点工程、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开展风险评估,创建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书面提示单”、重点工程项目“五公开”等制度。全市共对9330个案件进行了风险评估,对其中存在重大风险的36件案件,采取措施,稳妥有效化解。率先在全国推出信访联席会议“九组一办”会商机制,综合运用司法救助专项基金、债权转移、困难帮扶等方法,解决重点疑难信访问题。严格落实“五级接访”制度,进一步畅通接待来访、办理来信、处理网上信访、24小时热线电话等信访渠道,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开展联合接访。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全市人民调解组织达到5732个、人民调解员3.58万人,每年调解矛盾纠纷6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6%以上。成立了42个行业协会调解机构,全市各级人民法院全部建立诉前联合调解中心,医患纠纷、劳动纠纷、物业管理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等行业性调解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法院系统民商事案件调解成功率达到52.14%。医调委受理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6.5%,医疗纠纷发生率降低69.2%。

     

    破解“两新组织”服务管理难题

     

        目前,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率达到100%,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覆盖率达93%以上。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中心,形成了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把社会组织纳入法治轨道。全市登记社会组织4245个,备案城乡社区社会组织1.2万个。滨海新区探索了“以社管社”的社会组织枢纽型管理和服务模式,得到中央综治办和民政部充分肯定。

     

        成立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和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机制。全市1.66万户企业实行了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涉及职工130多万人,覆盖全市80%多规模以上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实现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基层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7280个,覆盖1.6万家企业。建立“四级递进”调解机制,实行劳动争议纠纷逐级调解,全市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达83%。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