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淅川县最后一批移民乘坐驳船运载的客车,离开家乡驶向他们的移民新村。
作为河南省内唯一的库区移民迁出地,淅川县为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1个乡镇,184个行政村,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原定四年的搬迁任务,被提前两年完成。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世纪大移民背后,是“把群众当父母、视移民为亲人”的南阳市移民干部,他们用汗水、泪水,乃至生命铺就了移民搬迁之路。他们在超负荷之中创新方法,在超高压之下负重挺进,成为夺取大搬迁胜利的中流砥柱。饮水当思源,常怀感恩心。当汩汩的丹江水源源不断地汇往京津,我们不能忘怀,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们。
用生命为老乡送行
“等移民搬完了,我再歇。”2011年6月17日早晨5点,他吃力地骑了一二十里车赶到白石崖村送移民。谁曾想到,他和同事的一次对话,竟成了永别。
他叫王玉敏,生前是淅川县司法局上集司法所副所长。在盛夏酷暑40摄氏度的高温下,他拖着病躯帮移民搬东西,全然不顾“肺心病绝不能干活”的医嘱。2011年6月20日,拖着病躯仍在移民迁安一线忘我工作的他,终因劳累过度而心脏骤停,56岁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在移民搬迁工作中,像王玉敏这样的基层干部并不在少数。
从2003年库区实物指标的调查,到2006年初设规划的编制,到2011年移民大搬迁,繁重的工作累倒了一批又一批基层干部。南阳市移民局副局长王炜逸因长期生活无规律患慢性结肠炎,却从未耽误过工作;纪检组长吴家宝突发心脏病,从办公椅上滑倒在地以致休克;南阳市移民局办公室刘富伟,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他40岁不到便身患高血压,颈椎病,腰腿疼,胆囊炎等“老年病”。
移民迁安的第一线上,南阳市马有志、郭保庚、赵竹林、马保庆等12位移民干部牺牲,300多名干部党员在工作中晕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与热血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移民壮歌。
干部就是移民的亲人
移民规模史无前例,移民过程中无一伤亡,无一安全事故。淅川大移民的背后,是基层移民干部“把群众当父母、视移民为亲人”的赤子情怀。
淅川县委机关原党委书记马有志最牵挂的是移民群众的冷暖。在他看来,要实现顺利搬迁、和谐搬迁,就必须对移民群众给予充分的关爱。向阳村杨沟组的周玉芳老人永远忘不了2009年腊月十八那天,寒风刺骨,马有志不顾路途遥远和颠簸,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到他家里进行看望。临走时,马有志又掏出200元钱塞到老人手里,反复嘱咐他要保重身体……逝世的前一天,马有志还在电话里叮嘱向阳村的负责人,一定要把好房屋质量关,让移民群众高高兴兴地搬进新房,并要为乡亲们今后发展做好规划。
移民入住新村后,一日三餐成了首要问题。东湾移民新村支部书记赵竹林积极与高庙乡党委、乡政府协调联系,妥善解决移民伙食问题。为此,他连自己的新家都很少回,只顾张罗着村里的大事小情。他8岁的儿子赵鑫余在外玩耍不慎骨折,还是乡亲们及时发现,把孩子送到了医院……
淅川县九重镇因同时涉及中线干渠征迁、移民搬迁与安置、内邓高速征迁三大工程,需占地3.6万余亩,建房1300余套,迁坟7800多座!在较为敏感的迁坟工作中,镇党委书记徐虎带着他的党员干部和百姓一起上香、烧纸、放炮,在坟前三鞠躬。徐虎说,咱就是要当百姓的贴心儿女,做移民的孝子贤孙!
沾满泥巴的诗与书
身处于这场载入史册的大移民,扎根在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们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移民干部们不断被最真挚的情谊、最动人的事迹打动着。而他们也都在用自己的独特方式,纪念和珍藏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故乡在丹江,梦里归故乡”,淅川县移民局局长冀建成,面对着16万移民离开祖祖辈辈生存的丹江水库搬往他乡,不禁无限感慨:故乡情,刻心中,故乡永远是一个抹不去的梦……后来,这首《故乡在丹江》的诗篇被谱成一曲思乡的歌,在丹江湖畔不断被人传唱。
2010年元宵之夜,已故移民干部马有志在历年工作中的6本文稿被汇编成册,取名为《赤子之心》。
《南水北调大移民》、《一泓清泉今作证》、《移民干部颂》……移民干部们用他们最质朴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这场浩大移民征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一本本一篇篇沾满了泥巴的诗与书,将永世流传。(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肖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