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正式公布了《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作为中国第一部纪录片蓝皮书,报告将中国纪录片置于国际格局中,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尖锐地指出国内纪录片发展的不足和瓶颈。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这个植根于综合性大学里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团队,在张同道教授的带领下,将教学、研究和创作完美结合。一支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学院派创作团队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纪录片行业一道别样的风景。
纪录片是对生命的记录
在浩如烟海的题材中,张同道对学术题材的关注有着特别的偏好。这些学术型纪录片和教学关系密切,成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2002年央视播出的16集系列纪录片《经典纪录》,成为全国影视专业教学的影像教材,至今DVD发行量已经超过数十万套;2004年为央视制作12集纪录片《世纪长镜头》,首次展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开拓性人物,教育家、制作人孙明经先生;2009年为央视电影频道制作的10集系列纪录片《世纪经典》,首次系统展现了纪录电影史上的10个美学运动;2007年为央视制作的10集系列纪录片《发现民间》详细展示从陕北到湖南民间艺术的剪纸、皮影、农民画、民间戏剧等。目前,张同道团队正在和央视合作,制作16集纪录片《电影眼看中国》。
近年来,张同道又将视角转向儿童教育。关注教育,关注当下,这与张同道高校教师的身份和职业敏感密不可分。
2009年,一部历时两年跟拍、讲述4个幼儿园孩子故事的纪录电影《小人国》,牵动了人们的视线,这部由张同道导演的儿童纪录片带领人们走入“00后”的真实世界。《小人国》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与北师大纪录片中心联合出品,于2009年11月开始登陆全国各大院线,是第一部走进影院的儿童纪录电影。在几场点映活动中,在场的小观众在影院里狂欢,因为他们通过电影见到了自己或者周围的小朋友;而家长则时而笑、时而哭、时而瞠目结舌,他们为真实的“小人国”而震惊,也纷纷思索自己的教育方式。《小人国》大获成功,捧得四川国际电视节专业组金熊猫大奖,先后应邀参展半岛国际电影节、伊朗国际儿童电影节、釜山国际儿童电影节等八个国际电影节。
追踪行业发展步伐的蓝皮书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发端于2009年,与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合作,至今已经连续三年发布年度纪录片发展报告。报告以其所展现的宏阔国际视野、前瞻性及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受到专家和业界的高度评价。它第一次为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国际框架,并从传播学流程角度考查纪录片。“可以负责任地说,报告中几乎所有数据都是第一次披露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研究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最近,张同道又向北京市海淀区提出“在海淀区建立全国第一个纪录片创意产业园”的议案,海淀区委已经接受这项议案,并委托张同道负责着手开展调研。
以创作带教学的成功探索
与其他专业创作团队相比,身处高校的张同道团队显得与众不同。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集教学、研究与创作于一体。三项功能充分融合,互相支撑,相得益彰。多年来,张同道以创作带教学,探索出一套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把北师大纪录片中心打造成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
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张同道形象地提出了“水中学‘游泳’”、“项目教学”的教学理念。经过几年的培养,一批纪录片专业创作人才脱颖而出,他们迅速崛起,制作的作品连获国内外大奖。博士研究生李淑娟凭借《窗边的小公主》拿下四川国际电视节国际大学生作品纪录片类金熊猫大奖,又以《加油!童友杯》获得四川电视节国际大学生作品纪录片类金熊猫评委特别奖,并入围韩国釜山国际儿童电影节,连获两个国际大奖,成为学生中的突出代表。硕士研究生屈铖在研一即以剪辑身份进入电影《小人国》创作,并凭借《我们的歌》在四川电视节上获得大学生影视作品单元纪录片类最佳社会类纪录片金熊猫奖与香港全球华语电影短片大赛纪录片奖。如今已经成功入职中央电视台的他坦言,“这都是纪录片给予我的。”
目前,纪录片发展迅速,张同道团队也在教育品牌与学术品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开拓更为宽阔的时空。对于未来,张同道充满信心,他说自己的学生一定会做得比他好,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和发展空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定要认识清楚。在历史的巨大转型中,我们这代人能做的就是尽量把路铺得平一点,让年轻人能够走得更远;把他们托过我们的头顶,让他们站得比我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