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30日 星期四

    百姓自述

    外来工在广州有了幸福的家

    作者:广州市无害化处理中心女子掏粪班班长张玉凤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30日 11版)

        我叫张玉凤,老家在河南,现在是广州市无害化处理中心女子掏粪班班长。为了花城广州的洁净,我在粪便处理这个最脏最累的岗位上,整整工作了16年。

        1996年,26岁的我进入广州市无害化处理中心。当时,工作条件简陋,粪便主要靠人工处理,手套磨破了一双又一双,手上磨起了血泡,还常被粪水溅得满身都是。由于掏粪既辛苦,收入又低,跟我一起到单位的工友有的转行,有的宁愿回家当农民。我也曾彷徨过。家里人心疼地对我说:“要是不习惯就换一个工作吧,不要勉强自己了。”当时身边的亲朋好友也都不理解:“年纪轻轻的,做什么不好,干嘛去掏大粪,以后还怎么嫁人?!”那时,我心里特别孤独与苦闷。单位领导获悉后,多次找我谈心,让我了解老职工们以前的心路历程,让我感受了工友之间的坦诚相待和家庭般温馨的集体工作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最终我说服了自己:干一行就应该爱一行,别人能做好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干好?

        2002年,单位从德国引进了处理设备。为了掌握新技术,我克服年龄大、文化底子薄等困难,从英文字母学起,随身带本小笔记在上下班途中或工作休息的间隙学。德国进口设备出现“水土不服”:我市的粪便中夹杂的垃圾、沙石比较多,阶梯格栅的动片在运行中很容易受阻变形损坏,长此以往将付出高额的维修费用。我与技术人员探讨,最后采用了在阶梯格栅内设置2台冲洗泵用水进行冲洗,增设隔沙板、安排专人定期清理垃圾等措施,解决了这个问题。

        几年来,我与班上的姐妹提出了技术革新的合理化建议11条,为单位节约维修费用7万多元,被广州市总工会授予“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示范班组”光荣称号。

        辛苦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成为了广州市无害化处理中心正式在编的工作人员。我在广州有了幸福的家,婆婆、丈夫、孩子都很理解我从事的工作。我所在的“女子掏粪班”的姐妹们先后荣获广州市先进集体、广州市三八红旗集体标兵、广州市工人先锋号等10项荣誉,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今年5月,我带领的“女子掏粪班”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了“广东省先进集体”,我也被评为“广州市劳动模范”,最近,又当选为“第十二届广州杰出青年”。

        (本报记者吴春燕 通讯员陈志钢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