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生病了怎么办?他们能否享受到城市的关爱与帮助?
在长沙市芙蓉区,因为有了“候鸟俱乐部”,有了许多的惠民“药方”,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也得到保障。
小“候鸟”与“金嗓子”
“孩子的病,有希望了!”
7月17日,刘涛母亲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刘涛是一名流动儿童,跟随父母,从岳阳来到长沙,就读于芙蓉区修业小学。母亲开间缝纫店,父亲给人家开车,姐姐正读初中。
走访时,定王台社区主任刘丽君听邻居反映,“隔壁的小孩,喉咙不舒服,一直没去治。”
刘丽君来到刘涛家,凤凰台巷63号,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门面,里面传来缝纫机的“哒哒哒”声。没聊几句,刘涛母亲红了眼睛,双手捂住脸颊,泪珠直往下掉。
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有苦难言,没钱看病。
刘丽君立即联系了社区居民、“爱心妈妈”赵继云。她是湖南省红十字会善行者爱心联盟创建者。赵继云说:“我们要用真诚的爱心,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些流动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6月25日,赵继云带着母子俩,来到湖湘肿瘤医院,确诊不是咽喉癌。第二天,他们又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诊断结果为咽喉息肉。可是,这例手术不在医院报销范围之内。
6000元的医药费,像一道门槛横在母子俩的心头。
“孩子在学校入了保险,也就2000元的缺口,凑钱也得治。”在刘丽君的提议下,社区专干、爱心妈妈、义务教师纷纷捐款。“小小鸟巢”的孩子们听说刘涛病了,都从口袋里掏出零花钱,1角、2角、1元、2元……
17日上午,雨过天晴。刘丽君从包里拿出善款,红的绿的一大叠,还有几枚硬币,共计1394.80元,递到刘涛母亲的手中:“治好病,涛涛就有‘金嗓子’啰!”
空巢老人与“私人医生”
7月23日,长沙市芙蓉区,36摄氏度。
陈兰香,都正街、解放路街道医生,一袭白大褂,带着血压计,直奔目的地:泉古井社区丰泉家园。
这是陈兰香对程佩文第25次上门随访。满头银发的程佩文是上海人,74岁,儿子都不在身边。
陈兰香拿出听诊器,轻轻地贴在老人的胸口,“有点高,刚才活动久了吧。”她在高血压档案本上记录:高压150,低压90。
程佩文告诉记者:“我以前高压190,低压130,现在好多了。小陈可是大功臣,都成为我的私人医生了!”
去年2月,程佩文患高血压。本是冠心病、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缠身的她,“浑身发软,躺在床上,心里堵得慌”。
社区要求医生对高血压患者每年上门随访不少于4次,陈兰香却每周一次。她送给程佩文一本《家庭医生》,走的时候,还留下手机号码,热情嘱咐:“有什么事,您一个电话,我就过来。”
“听了这话,我心里能不踏实吗?儿子又不在,小陈就是我的干女儿!”程佩文有了精神支柱,不到一年就康复了。
“无论你是小孩、老人,还是打工的、退休的,只要到了芙蓉区都能享受卫生医疗的志愿服务。‘候鸟俱乐部’通过整合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开展了天使义诊、上门随访、健康银行、免费体检等特色活动,让身处异乡的人感受到城市的关爱。”芙蓉区卫生局副局长苏力说。他还给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预约服务6万余人次,医药上门3万余人次,热线咨询多达22万人次。目前,“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到社区”的医疗格局在芙蓉区已经形成。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