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赵宝刚:青春在行走与体验中蜕变

    李 蕾 娄 雪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29日   13 版)
    赵宝刚近照

    本报记者 杨慧峰摄

        《北京青年》的创作缘起还要追溯到1998年,那一年赵宝刚走了25个城市,最后到了西藏。有一天晚上他艰难地攀登到了一座山的山顶,发现漫天的星星近到伸手就能够触摸,他突然间醒悟了:每天都生活在一个城市的狭小空间里面,容易随着惯性走,没有时间静下来去思考一下。甚至成为社会欲望的奴隶,开始为欲望而付出,陶醉在生活的表象之中。人生中要给自己安排时间,跟随着自己的心去行走,去体验,去蜕变。

        拍摄了这么多年青春题材,作品硕果累累,赵宝刚也曾有过在创作上感到迷茫的时候。“2003年至2005年那段期间,我隐约感觉到当时青年人的状态在发生变化,拥有了和过去不同的生存理念,却又一时说不上不同在哪里。通过几年的摸索,我发现独生子女政策使中国家庭组成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家长都特别重视文化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了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这批青年被局限在学习的狭小空间中,缺乏交际、沟通、生活能力,心胸和眼界也不够开阔,在进入社会后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的现象。思考成熟之后,《北京青年》的创作成了“下笔如有神”。

        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3月,赵宝刚用整整130天的时间,带着一帮年轻人,沿着北京—烟台—深圳—香港—丽江—天津的路线,完成了一次他口中的“生存体验”。《北京青年》讲述的是四个“80后”堂兄弟追求人生理想和爱情生活的故事,为了探索人生,他们集体“离家出走”,在“青春走一回”之旅中经历了人生的蜕变,最终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回归。“剧中的人物形象皆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原型,公务员、医科硕士、海归硕士、待业青年这四位主演的状态涵盖了当今中国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生活现状。”

        “当我年轻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说起《北京青年》的创作理念,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旁矗立的一块墓碑上这段关于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文字让赵宝刚感触良多。实际上,文化水平不高却成为中国著名电视剧导演的他就是一个通过自我的成长和改变获得成功的例子。“我16岁参加工作当工人,12磅的大锤能抡100多下。1983年出演《四世同堂》成名,调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后却可以把名利抛下,去当剧务给人端茶倒水,还一干就是6年。未来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在社会考验面前,要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生活、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只有这样,未来的世界才会给你回报。”

        有网友评价赵宝刚的作品“故事轻松、语言幽默、经典台词多”。对此,赵宝刚笑称自己早年曾看过一些看不懂、沉闷的片子,所以在做了导演后给自己定下两条基本创作准则:一则要好看,二则要能给自己的孩子看,不能拍坑害下一代的不负责的作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