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赵宝刚执导的《北京青年》,是他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之后,青春励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该剧自8月16日在浙江、天津、东方、北京四大卫视黄金档同步开播以来,不仅收视屡创新高,更在社会上引发了关于“重走青春路”的话题讨论。青春是什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该剧引领观众重新体验了青春的激情,回应了青年人的人生困惑,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为总结该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为同类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借鉴,日前本报文艺部联合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举办了电视剧《北京青年》研讨会。
《北京青年》引发了舆论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关注,加深了代际之间的沟通,在文化风尚上宣扬开放轻松的氛围,在思想容量上添加了时代赋予的具有新意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价值的思考维度。
网友“楚尹OLA”看完《北京青年》在微博上写道:欣赏完这部剧之后,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重新走一回青春的勇气,但这部剧却促使人思考:怎样过才不算白活一回。
《北京青年》自8月16日开播以来,迅速抢占了时下热点话题的席位,收视成绩十分抢眼。北京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主任张恒介绍说,《北京青年》在北京首播日收视数据破1%,次日即达到1.163%,创下3.22%的收视份额。而在浙江卫视与天津卫视则交替雄踞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的冠亚军,在其他电视台的收视率也都位居前十。《北京青年》在网络上更是人气如虹。据该剧出品人丁芯介绍,开播一周,《北京青年》在网络上的点击量就超过了1亿大关,自开播以来,《北京青年》一直雄踞百度电视剧排行榜第一位。
相对于收视狂潮,《北京青年》更在社会和网络上引发了持续的话题讨论。尽管有观众认为《北京青年》里“重走青春”的念头显得“太夸张”、“不切实际”,但很多年轻人却从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网友“万能青年王锵锵”看完该剧写道:“感觉自己像是何东的翻版,从来都是为父母活着,为了别人口中的期望活着,这么多年早已被期望压得喘不过气……”网友“聪聪”看完《北京青年》后则发表评论称,“《北京青年》唤醒了沉睡的自己,自己很想像何东一样洒脱地抛下一切,就为自己活一回”。
《北京青年》精彩而接地气的桥段不仅写实了当下青年人的肺腑之言,更引发了父辈们关于如何教育子女的热议,很多家庭出现了一起观看该剧、一起探讨该剧的温馨场面。不少年轻观众称“父母一到时间就打开电视机等着《北京青年》,比自己还要积极”。可以说,《北京青年》不仅属于青年人,更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以触及当下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方式,成功俘获了观众的心。观众们评价说,该剧为当今热衷于描摹肤浅表象生活的电视剧作出了表率,它告诉观众,电视剧不仅仅是娱乐大众的,也能够启迪大众、引领大众思考人生,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磨难和困境,勇敢地迎接挑战。
电视剧《北京青年》直面社会问题,将深刻的思考寓于戏剧化的情节当中,通过新一代的北京青年成长与改变的故事,诠释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为当代青年人的成长提供了积极的精神动力。
何家四兄弟重走青春路的第一站——烟台进行了一次生存体验:每人只留100元坚持10天。几个大男孩儿都信心满满地出发了,结果几天下来,连体力活都没找到,只得靠在酒吧找到工作的何北女友唐娇养活,满怀壮志的他们在现实生活的琐碎和残酷面前狼狈不堪……
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指出,近年来青春题材作品不断涌现,有表现年少迷茫的,有表现生活多彩的,也有表现青春激昂的。然而,青春题材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电视剧《北京青年》以“青春重走一回”为切入口进行剖析思考,引导青年追寻生命的精彩价值。这些北京青年敢做敢为,敢想敢干,对理想执着追求,使“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在剧中得到了艺术的表现和生动全面的诠释。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对《北京青年》的思想发现和价值取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我曾多次呼吁电视创作者要读点哲学。《北京青年》充满了哲理化的思索,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具有普遍意义。‘何东’们的精神成长历程形象揭示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青年只有自觉地将自身的个性发展、欲望追求融入国家利益、社会当中时,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并赢得幸福和自由。”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坦言,这部剧把他引向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当下家庭伦理婚恋剧频出,其中确有很多接地气的优秀作品,然而在家长里短中,总觉得缺点什么。《北京青年》为荧屏吹来一缕清风,通过对生命创造和青春活力的精神书写,让人们从胡同的琐碎生活中一下站到了大海的岩石之上。就像剧中主题歌所唱的那样:“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具有超越生命自身的能力,能够不断创造出奇迹。
“观看《北京青年》的独特感受在于:看似不够曲折离奇的故事进程中蕴含着不同于以往剧作的感人力量,最大限度回归生活本真,却实在的投合了人心的理想期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周星如是说。他认为,许多时候,世俗社会的浸染已将现实抉择变成了物质衡量,以“啃老”为荣、关系依傍,某种程度上蒙蔽了青春时代的独特追求。《北京青年》将上述习惯一一打破,“重走青春”昭示着一代人内心的期求。剧中新的一代不总是抱怨消极,在生活中他们开始呈现骨气和精神,无论是婚恋关系的重新选择、生存能力的不断磨练、人际关系的磨合摸索,自始至终都让观众感知一种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这部戏不仅对年轻人产生价值影响,身为父母的老一辈人在应如何对待儿女的问题上也从中得到了启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直言,当代中国青年人很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寄予厚望,为他们千方百计铺就一条平坦笔直的人生道路。恰如何东父亲的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导致了孩子们的先天不足。”这句话引起了众多父母的反思。
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春良认为,《北京青年》的成功其实是关注现实的严肃的创作态度的成功。在这部剧中,导演赵宝刚及有关主创针对当下人们关注青年问题,通过自己的作品来阐释疑问,解答困惑,积极引导,这种积极健康的创作心态是优秀影视剧作品的保证。
美丽的风光和青春激情的故事碰撞出的火花令人心旷神怡,而富有地域特色、时代气息的语言和音乐注入,给整部剧蒙上特有的浪漫气息。
剧中,大家在森林里迷路了,水粮断绝,到最后都开始用手机录遗言,向亲人忏悔;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上,四对新人,洁白的婚纱,鲜红的玫瑰,璀璨的钻石,寒风与冰雪也抵不过他们的青春激情……该剧屏蔽了阴暗和丑陋,带领观众审美。
不少人觉得,《北京青年》的故事很美很浪漫,浪漫得像个童话,美得有点超出常规。不过在仲呈祥看来,从编导整体的艺术构思出发,这种设置是可以理解并应予以包容的。《北京青年》通过塑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不同类型的当代青年艺术形象,真正表现出了当代青年人的心理真实、思维方式上的真实,因为其坚定地站在青年立场上,以青年群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对青春岁月体验和感受进行细腻的演绎,在审美价值上侧重肯定青年人的品德和行为,对于青春错误能够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该剧给观众带来一个理想的预支,就像涅槃重生一样,让走过、正在走和还没有走过青春的人们,伴随何家四个大男孩闯荡的足迹,重新思考青春应该怎样走。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认为,《北京青年》体现了导演赵宝刚一贯坚持的“以美学标准净化电视剧”的努力,即以“唯美”为目标创作“美”的电视剧。《北京青年》用忠贞不渝的爱情题材,歌颂了爱情的纯真,气质上佳的俊男靓女演员,强化视觉美感。同时,该剧特别讲究叙事策略,藉以强化审美功能;特别讲究叙事语言的修辞艺术,擅长用唯美的画面取胜。比如,剧中在零下21度的玉龙雪山上,风雪交加,苍穹迷蒙,四对新人,身着婚礼盛装,从远处的雪山走来。对着苍天,面向无垠,在响彻云霄的乐曲中,一场雪山上的婚礼在有序进行。晶莹剔透、熠熠闪光的玉龙雪山,新人们在炽热生命燃烧中结晶成的爱情,让人叹服,刹那间,观众会觉得,那画面,宛若一个童话世界。
“除了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北京青年》还十分具有地域特色。”在范咏戈看来,《北京青年》是一部将北京元素和青春元素交织融合的作品。剧中一群北京青年重亲情也追求自我,守着老北京的生活也不排斥时尚,他们待人诚实、口无遮拦、敢爱敢笑、多爱少恨、爽朗大气,所有这些同时尚元素——酒吧、夜店、农家小院、旅游等,共同构成了当今的“北京范儿”。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认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北京青年”这四个字,其寓意却具有全方位的代表性。在他看来,“北京青年”代表了当今整个青年群体,全剧正是通过采用大开大合的旅行结构,将青春、偶像、爱情、社会问题等各种元素进行了巧妙的有机融合,把沉重的思考寓于活泼轻松的剧情之中,在现实主义的风格之下,不时绽放出适度夸张的轻喜剧风格。《北京青年》正是通过用鲜明的人物个性、曲折跌宕的剧情、靓丽而丰富的演员形象及其表演、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画面和青春励志剧的风格阐释了当代“新青年”立身齐家治国的新理念。
“《北京青年》对于语言、音乐的运用和场景的布置,也都富有特色。”周星说,该剧随处可见幽默的台词和青年人的网络用语。与此同时,《北京青年》语言的机智并不反映在刻薄讥讽上,而更多地体现出率真的个性美。
在《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看来,将流行的音乐元素介入到电视剧的叙事当中也是《北京青年》不同于其他题材影视剧的特色之一。比如,剧中设计了一个何家四兄弟为“青春酒吧”招揽顾客而在街头跳舞的场景,让人捧腹,这成为该剧经典段落之一。为配合《北京青年》提倡青年热爱旅游的生活方式,剧中精选了几处景色优美又富有特色的外景地,它们是山东烟台的大海边、云南丽江的大路口、香格里拉的高原上以及玉龙雪山的山峰中。这些地方具有其独特的影像内涵,成就了剧中人物思想和情感的外化。
(本报记者 韩业庭 李 蕾 潘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