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深度关注

    记住西北联大

    方光华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29日   15 版)
    西北联大汇聚的学术泰斗灿若星辰,培育的学子也多成国之栋梁,至今引人遐思。
    西北联大演化图谱

    此图所列仅是西北联大衍生发展的主体脉络。现在的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都与西北联大有历史渊源。——编者注

        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同时成立,只不过西北联大的名字只存在了1年4个月,加上前期的名字“西安临时大学”,也只有23个月。但是,合组成西北联大的几所大学,在西北地区整整坚持了8年,盼来了抗战胜利。而抗战胜利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由西北联大带到西北地区的大学和大学教师,这些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时之选,却大多留在了条件异常艰苦的西北地区,与黄土高原为伴,与西北大风为伴,坚持到如今,又是整整67年!

     

        西北联大,开拓了西北的高等教育,奠基了西北地区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成就,更为今天西北地区和未来中国的教育、经济、社会、国防,养育人才,培育精神,涵育底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纪念西北联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同时组建的两个大学共同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37年9月10日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随抗战局势变化,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转徙云南,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而西安临时大学复迁陕南汉中,合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两校一南一北,艰难困苦中,为中国保留精华,养育精英。

     

        但十分遗憾的是,目前西北联大的研究极为薄弱,很少为世人所知。而事实上,西北联合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存续和发展,都产生过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北联大建设起西北高等教育

     

        在西北联大到来之前,西北虽有高等教育的萌芽,但根基薄弱。而组成西北联大的几所学校都有很好基础、很强实力。

     

        当时,北平大学有工、医、农、法商、女子文理五个学院;北洋工学院则是中国第一所工科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北平研究院有物理、化学、镭学等9个研究所。这些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内迁,大大提高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实力。在西安期间,全校设6大学院,24个系,教授106名,全校学生总计1472人(含借读生151人)。

     

        太原失守后,西安告急。1938年3月6日,西安临大奉命徒步翻越秦岭,再迁陕南汉中。4月,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依然设有6个学院23个系。

     

        1938年7月,教育部将西北联大工学院、农学院独立设校。1939年8月,西北联大再次改组,由文、理、法商三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称国立西北医学院,师范学院独立设置,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西北联大虽然分设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五校,但这些学校并没有因为分立而缩小,而是长期合作办学,共用资源,反而得到扩大和发展。

     

        国立西北大学共设文、理、法商3学院12系,形成了文、史、哲、经济、法学、生物、地理、地质等完整的高等文理教育体系。后发展为如今的西北大学。

     

        西北工学院则形成了土木、矿冶、机械、纺织、水利、航空,以及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完整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后发展为如今的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学院由西北联大农学院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形成了完整的高等农学、林学教育体系。后发展为如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医学院汇入陕甘医学教育,奠定了西北医学高等教育和西北医学科学的基础。后发展为如今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西北师范学院则设立国文、英语、公民训育、数学、教育、体育、家政等系。后发展为如今的西北师范大学。

     

        抗战胜利后,这些学校除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一部分迁回平津复校为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以外,所有院校皆留西北,为西北地区构建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今天在西北的不少高等院校均与西北联大有直接源流和传承关系。

     

        没有西北联合大学,就没有今天的西北高等教育。

     

        西北联大独具光彩的理念和传统

     

        与西南联大一样,西北联合大不设校长,由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师范大三校校长和教育部特派员共4人组成常委,商决校务。1938年10月,西北联大第四十五次校常委会议决议,以“公诚勤朴”为联大校训。

     

        根据西北联大黎锦熙教授的解释,其中“公”是以天下为公,“诚”是不诚无物,“勤”是勤奋敬业,“朴”即质朴务实。黎锦熙还为西北联大撰写了校歌,其词曰:“并序连黉,卌载燕都迥。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汉江千里源嶓冢,天山万仞自卑隆。文理导愚蒙,政法倡忠勇,师资树人表,实业拯民穷,健体明医弱者雄,勤朴公诚校训崇。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西北,化被南东。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校歌将三校在平津办校40年,内迁秦陇联合举办文理、政法、师范、农、工、医教育,以“公诚勤朴”为校训,传承民族文明,发扬民族精神的办学目标作了高度概括。

     

        在西北联大的迁徙过程中,当时的人们逐渐意识到西北联大对“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水平”的重大意义:“西北联合大学系经最高会议通过,尤负西北文化重责,钧以为非在万不得已时,总以不离开西北为佳”。根据抗战时期建设西北后方的战略,西北联合大学分设为国立五校,“使它们各化成为西北自身所有、永久存在的高等教育机关”。1939年5月2日,西北联大在城固本部举行开学典礼,常务委员的报告即说明,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意义就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

     

        时任教育部部长1940年6月曾到西北大学视察,并为西北大学第四届同学会题词:“学成致用,各尽所长,经营西北,固我边疆”。1943年11月,《西北学术》月刊创刊号出版,西北大学校长赖琏指出:“我们要恢复历史的光荣,创建新兴的文化,建设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北最高学府,真正负起开发大西北的重大使命”。而从西北联大独立出来的西北师院,也在1940年决定西迁兰州,并于1944年全校迁到兰州办学。

     

        西北联大意义深远的教育成就

     

        1937—1946年之间,西北联大与其子体国立五校形成了505名教授、1489名员工的教职工队伍,培养的毕业生9257名。

     

        在西北联大与其子体国立五校的教师中,有徐诵明、李蒸、李书田、胡庶华、汪奠基、黎锦熙、马师儒、许寿裳、曹靖华、罗根泽、陆懋德、黄文弼、罗章龙、袁敦礼、虞宏正、张伯声、林镕、沈志远、汪堃仁、魏寿昆、盛彤笙、刘及辰、曾炯、傅种孙、张贻惠、黄国璋、李仪祉、高明等一大批泰斗级的著名学者:

     

        黎锦熙开创拼音方案研究,编纂多部陕西地方志,所著《方志今议》被奉为现代方志学的“金科玉律”。外文系曹靖华一生致力于传播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号称现代苏俄文学第一人。历史系陆懋德研究中国史学方法成就卓著。数学系曾炯,被丘成桐认为是20世纪唯一可与日本数学家齐名的中国数学家。地质系张伯声的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地质构造五大学派之一。地理系黄国璋是我国传播近现代西方地理科学的先驱。农学院汪厥明为我国农业统计学科的创始人。医学院蹇先器是中国皮肤性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林几是中国现代法医学的创始人。著名体育教育家袁敦礼、董守义在1945年联名倡议,首次提出中国申办奥运会。

     

        西北联大及其分立五校培养出师昌绪、叶培大、傅恒志、史绍熙、吴自良、高景德、张沛霖、李振岐、赵洪章、涂治、侯光炯、于天仁、王光远等杰出人才。师昌绪,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赵洪璋,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艺学系,培育出我国小麦推广面积第一的“碧玛一号”,毛泽东主席多次接见他,亲切地称他“挽救了新中国”,人们也把他和后来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赵”。

     

        西北联大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抗战时期,平、津、冀四校一院,从平津冀沦陷区到西安,复从西安南迁陕南汉中,其中部分力量再从汉中迁西康、迁兰州。抗战胜利后,一部分再回迁复校,大部分扎根西北。

     

        抗战期间,教师的工资按“薪俸七折”发放,再加上抗战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生活极其艰辛。但师生们不畏艰苦,谱写出我国战时高等教育壮美的诗篇。学生们上晚自习,就用自制油灯照明,轮流接续夜读,油灯彻夜不灭,远望如星斗满天,被当地民众传为佳话。

     

        国难当头,西北联大还主动适应抗战需要,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9月8日,全校组织了734名学生参加了为期两月的陕西省学生军训活动。1944年西北联大有300余名师生报名从军抗战。时年43岁的地质地理系教授郁士元主动要求到抗日前线,被称为“抗战以来教授从军第一人”。

     

        西北联大将高等教育体系系统植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储备了人才,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它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北联大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成为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精神传统的生动体现。西北联大的先驱者在民族大义面前,与祖国共命运、与河山同沉浮、义无返顾的献身精神不应忘记,他们对祖国西北开发使命的崇高自觉不应忘记,他们期待祖国辽阔西北有发达的高等教育的愿望不应忘记!

     

        (作者系西北大学校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