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7日 星期一

    这十年

    重庆:“一圈两翼”构建科学发展新格局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27日   10 版)
    日新月异的重庆。 CFP

        数字是沉淀的历史。

     

        1997年6月18日,共和国第四个直辖市挂牌。当时的重庆,经济总量为1315亿元,人均GDP为550美元;3000多万居民中,有366万绝对贫困人口。这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身的新兴直辖市,面临着众多的“世界级难题”,被形象地描述为“小马拉大车”。

     

        2012年6月18日,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此时的重庆,经济总量为10011亿元,人均GDP为5400美元;从1996年到2012年,财政收入增长27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3倍和4.4倍,366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脱贫。

     

        历经15年“爬坡上坎,负重前行”,3300万重庆人紧紧围绕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和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完成了“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艰巨任务,迈出了“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坚实步伐。

     

        构建“一圈两翼”新格局  放飞直辖重庆新梦想

     

        鸟瞰重庆,犹如一只浴火腾飞的凤凰,渝东北和渝东南恰如凤凰的两翼。

     

        本应迎风伸展的双翼,却显得有些沉重:渝东北11个区县中,8个为三峡库区移民区县;渝东南民族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巨大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中央为重庆的发展导航定向:探索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发展道路。

     

        直辖之初,中央向重庆交办“四件大事”: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振兴老工业基地、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新路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四件大事”,件件事关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2007年,直辖10年的重庆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年,中央正式批准重庆设立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重庆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国改革发挥示范作用。

     

        200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重庆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同年4月,国务院批准重庆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改革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3条主线开展。

     

        高瞻远瞩的导航定向,为重庆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届重庆市委“坚持富民为本,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第二届重庆市委“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共繁荣”,第三届重庆市委贯彻“314”总体部署,积极探索“内陆开放”。

     

        立足城乡、城区差异巨大的市情,重庆确立了“一圈两翼”统筹发展战略。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内的区域划分为“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一圈”要率先发展、做优做强,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行区,强化核心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引领作用。“两翼”要强化基础设施,发挥后发优势,努力追赶发展。

     

        “一圈两翼”构建了科学发展的新格局,描绘了直辖重庆的新蓝图。重庆这只新生的凤凰,正欲展翅高飞。

     

        打造开发开放新平台 发挥“内陆沿海”新优势

     

        把“内陆”变成“沿海”!直辖之初便怀揣的梦想,正在重庆成为现实。

     

        “直辖”赋予了重庆推进开发开放的更大勇气。这个当时还被笑称为“村中城”的直辖市,迅速开始了外商投资“一站式”办公、引进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等一系列探索。2001年,重庆北部新区奠基。10年之后,北部新区成为重庆外资企业最集中、民营经济最活跃、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顺利实现了“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目标。

     

        中央再次“给力”重庆。2009年,国务院出台3号文件,用12条政策强力支持重庆“积极探索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此后又相继批准在重庆设立我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和全国规划面积最大的内陆综合保税区。

     

        2010年6月,中央批准设立重庆两江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的重点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被赋予“改革开放先行区”、“内陆开放重要门户”等重大功能定位,拥有一系列开拓开放的先行先试权。短短两年间,便有100多户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两江新区。到2011年,投资重庆的世界500强已超过200家,全市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是1997年的20多倍。

     

        开发开放促进了重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11年,重庆共生产笔记本电脑2547万台,占全球笔记本电脑产量的7%。今年全市笔记本电脑产量有望翻一番,占全球总产量的14%。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已从2007年的9%上升到17%。

     

        激发改革创新新活力 迈出“全面小康”新步伐

     

        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

     

        直辖以来,重庆市不断优化分税制财政体制,坚持市与区县25:75的分配格局,市级财政支出占全市财力的比重控制在25%以内,确保75%以上的财力用于区县和农村发展,重点投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2007年,重庆建立“一圈”与“两翼”区县结对帮扶制度,探索“先富”带“后富”。全市还建设了主城、区域中心城市、区县城和中心镇四级统筹城乡平台,立体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要素在城乡间不合理配置,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重庆市委、市政府着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城市资本、人才、技术到农村,同时组织农民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2008年,国务院批准重庆设立全国唯一的农村土地交易所。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交易地票8.9万亩、金额175亿元,为农村输入近150亿资金。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过去5年,重庆市“两翼”农民增收幅度连续5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2010年8月,重庆启动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后,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五大城市保障一步到位,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转户居民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农村权益保留,由转户居民依法自主处置。2010年,重庆启动全国最大规模的公租房建设,目前已有3万多户自愿转户居民和农民工成功申请到了公租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城镇学校增至657所,27.8万农民工和转户进城人员子女实现平等就学。重庆还着力推动社会保障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破除城乡户口限制、职工身份限制,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建立健全“广覆盖、多层次、便参保、易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年打基础,五年求突破。15年涅槃,重庆站上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侯定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