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彭大姐从这个月开始正式退休了,我们都是她带出来的徒弟。您老人家放心,我们会和她一样,诚实守信,不让你花一分冤枉钱。”8月21日,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和通超市麻林商场(原路口供销社)药柜员工一边为前来购药的林大爷配药,一边和声细语地解释。老人家接过药,看了看单子说:“好!好!彭妹娥的好传统在你们这里没有丢!”
彭妹娥是药柜的老员工。1980年,18岁的她来到这个药柜工作,从此在药柜前一站就是32年。从一名普通员工升为柜长,从对药物知识一无所知到成为行家里手,从恬静青涩的姑娘到温文和蔼的彭大姐,她不改初衷,始终把病人当朋友,视顾客为亲人。
彭妹娥刚站上柜台时,对于深奥复杂的药典和药理知识差不多是个外行。于是她买来大堆书籍晚上自学,药名、基本药性、主治功能、用法用量,她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日常工作中,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挖空心思请教有经验的师傅,积极主动与顾客交谈,随时随地拿笔记下。
“做药品这行要有两个心,良心和责任心。”彭妹娥说,农村不比城里,大部分人经济能力有限,根据症状有针对性地选药才是替病人着想,“只拿对的药,不拿贵的药。”
2009年,一名疥疮病人慕名而来。几个疗程中药过后,病果然好了。病人感慨:“我在大医院花了上万元,还不如你这中药过硬啊!”彭妹娥说:“那是以前的老师傅留下来的药方。”只要病人有需要,她都倾囊奉献。
“农村看病基本上是‘问药’、‘买药’的模式,需要尽可能细致地解释药理给对方听。”彭妹娥说,32年来,日平均接待顾客300人次,许多人硬是要在她手里买药,即使排队等上几十分钟也情愿。而日复一日与顾客悉心交流,致使她的嗓音特别沙哑,4年前还为此动过手术。有时说不出话在家休息,老顾客一个电话打过来,她又急匆匆地往店里赶。
有供货商提出在柜上“上货”,这样便可以赚得差价。彭妹娥一口回绝了:“药品是救死扶伤的,不负责任就是伤天害理。”当问及工资,彭妹娥笑着说:“2000元多一点。”有朋友在城里开药店拉她去当掌柜,她拒绝了。“钱不是我最看重的,群众的信任是最大的成就,我已经很满足了。”
彭妹娥常教育学徒们:“要适应顾客需求,不要事事求回报。”有一次,有老人从别家买了三七、天麻,准备在彭妹娥柜上购买空心胶囊灌药粉。当得知老人打算自己想办法时,彭妹娥免费帮他打成粉,并一一灌到胶囊里。“好比自己的亲爹娘,年纪大了要好生对待。”彭妹娥说。本报记者 龙 军 本报特约记者 禹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