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

    辉煌十年·社会保障

    社保制度托起经济奇迹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1日 09版)
    山东青州聋哑学校免费为在校学生每天供应一袋鲜牛奶,进一步改善学生生活质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CFP

        谁能想象,短短十年,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谁能想象,短短十年,中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农合”、“新农保”、“城居保”……一串串新名词让人应接不睱,而其背后带给人们的新鲜感受却是那样的真切与温暖。

     

        30多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如果没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这样的奇迹是不可能实现的。

     

        构筑中国特色社保框架体系

     

        作为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中国面临世界上最为繁重的社会保障压力。无论是建章立制还是扩大覆盖面,无论是提高保障水平还是增加保障投入,中国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之路。

     

        十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众多“零”的突破——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启动;

     

        2009年,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启动;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出台,填补了我国社保立法空白;

     

        2011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填补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最后的空白;

     

        2012年,国家提出了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到年底实现制度全覆盖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将全部建立。

     

        数字或许更有说服力——从医疗保障看,医疗保险的覆盖人数就从2002年前的1亿多人迅速扩大到2011年的13亿多人,10年增长10倍多!

     

        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现在,一个以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快速发展和推进,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网。

     

        提升社会保障质量和层次

     

        受各种因素的局限,中国的社会保障目前还只能是“保基本”,而逐步提高保障的质量和层次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我们高兴地看到,一方面,我国不断做大财政蛋糕,注重充实“蓄水池”,我国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城镇5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和累计结余分别达到2.37万亿元、1.79万亿元和2.86万亿元;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分好蛋糕,解决百姓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2005年至2012年,我国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受益者超过500万人。2011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基本养老金达到1531元,是2002年的2.56倍。

     

        在医疗方面,我国逐步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各级政府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与此同时,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生育保险待遇以及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

     

        今年以来,全国又有16个省区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9.7%。目前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14元)。过去12年,北京市已10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从2001年的435元/月,到现在的1260元/月,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增长幅度达到189.65%。

     

        无论是教育、医疗、住房财政支出的增长,还是各种保障待遇的提高,无不传达出我们正在朝着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迈进的可喜信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今后我国还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建立与收入增长、物价水平提高等因素相联系的社保待遇逐步提高的正常调整机制,使保障水平持续、有序、合理地增长,让百姓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更好担当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社会保障制度关乎民生,也关乎整个国家经济命脉。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让我们清醒看到发达国家福利制度面临的困境,也让我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反观中国,社保制度又该如何支撑宏观经济稳健前行?

     

        我们仍旧清楚地记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推进以来,曾有数以千万计的职工失去“铁饭碗”,在众多离退休职工对未来忧心忡忡时,中国最终在改革巨变中保持了社会稳定。这背后依靠的是什么?有人形容,是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经济运行“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调节器”的巨大作用。的确,没有社保改革与制度的建立完善,便不可能有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十年来,我国先后落实了“4050”人员灵活就业及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政策;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医疗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问题。

     

        尤其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面对沿海众多农民工返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果断出台各项保障措施,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实惠。可以说,灵活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化解了调整结构的阵痛压力,对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同时,我国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着力解决中低收入者家庭的后顾之忧,为扩大内需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中国人千百年的梦想。今天,我们正在见证,梦想到现实的距离在一步步缩短。 本报记者 冯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