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

    理论随笔

    全面审视当代中国发展大势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张彬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1日 09版)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来制定大政方针,是我们党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基本秘诀和基本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全面审视当代中国发展大势。

        全面审视国情新变化。对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应该用整体“没有变”与局部“已在变”相统一的眼光和思维来把握。“没有变”,主要是现在相对于未来即社会主义中级阶段或发达阶段而言的;“已在变”,主要是初级阶段的现在相对于初级阶段的过去来说的。长达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逐步从落后到先进、从贫穷到富裕、从不发达到发达的动态过程。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有两个突出的阶段性特征日益凸显:一是从“老四化”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转向“新五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二是从低收入阶段步入中上收入水平的新阶段。这两大标志性转变,意味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变化。

        全面把握人民新期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也是“没有变”与“已在变”的辩证统一。“没有变”,应该理解为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没有变。“已在变”,最突出的是广大人民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结构发生了阶段性重大变化: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和基本民生需求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另一方面,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以后,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需求、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环境需求等发展型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近年来,人们的民主观念、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等不断增强,更加追求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

        全面把握发展新要求。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其发展内容或发展任务,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各个方面。科学发展作为科学合理进步的发展质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本发展;坚持共富、平等、民主、法治价值取向的公正发展;坚持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机配合、彼此促进的协调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兼顾当代人发展和后代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总揽全局、兼顾各方、科学安排的统筹发展;坚持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主张的和平发展;坚持以持续改革、深化改革为动力的创新发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