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

    中国“外脑”

    扎根中国 结缘西部

    ——百名外国专家送智入疆活动侧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1日 16版)
    外国专家在与中国同行在援疆项目洽谈交流会上。 王泱摄

        八月的新疆天高云淡、花果飘香。8月7日,戈壁草原迎来了一批金发碧眼的客人。来自33个国家的120余名外国经技和文教专家齐聚乌鲁木齐,参加百名外国专家新疆行暨引智成果援疆周活动。

        很多外国专家已经不是第一次踏上中国西北边陲这片土地。70岁高龄的日本岛根大学前副校长、荒漠化防治专家保母武彦保存着一张葱翠茂盛的山林照片,照片说明文字是“2010年8月19日,新疆,退耕还林,保母摄影”。

        也许人们很难理解:一个本该在家享受天伦的日本老人,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关注中国西北的荒漠化治理问题。“对中国西部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西部,这同时会成为解决世界范围内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的金钥匙。”保母武彦说。

        在从乌鲁木齐到石河子的路上,热衷于西部人才培养的美籍华人余国良博士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逢人便讲美中教育机构对中西部地区英语教师培训的成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余国良就跟随第一批心系祖国的美籍华人访问团走进北京大学,开始了美中教育机构30年来在华服务的历程。

        近年来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务交往和文化交流,对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人员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家外专局的倡导下,余国良开始专注于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上。他参与的以中小学英语师资为重点对象的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在2009年被列入“国家外专局西部外语人才培训工程”,至今开办了59期,培训了近1.4万名来自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余国良希望各方能够支持这个公益项目迈向二十万名农村英语老师的培训目标。

        年复一年,外国专家们心中达成了默契: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适合搞研究做项目就到哪里去。从新疆的戈壁滩,到宁夏的大漠,再到东北重工业基地,中国发展建设的前沿阵地都有他们的足迹。

        此次访问结束前,来自奥地利的环境问题专家伯恩哈特·蓝宁阁在石河子大学做了一场为时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在师生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和现场同学讨论如何在新疆当地人中普及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的观念时,蓝宁阁坦言:“目前最大的困难并非来自于生物垃圾处理的技术,而是如何在中国城市里大规模推广生物垃圾分类的理念。”

        这个与垃圾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奥地利专家在中国已经居住十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深情地说:“中国对于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也是我妻子的故乡。”由于蓝宁阁对环保事业作出的贡献,2007年中国政府向他颁发了“友谊奖”,这是为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设立的国家最高奖。

        中国西部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在保母武彦眼中,“地区发展最终依靠的还应该是当地人”,这也是他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发型发展。送智入疆只能埋下智慧的种子,真正的发展还要靠培育盛产人才的土壤,让本土的人才茁壮成长、扎根建设。本报记者 罗 旭 通讯员 孙宏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