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3把小提琴,就有1把由“中国乐谷”制造。
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北京市平谷区,要亲自见证一下这里是如何建设“中国乐谷”的。
一个新概念,一个好品牌
平谷区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43万,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古往今来,上宅文化、轩辕文化、建置文化、道教文化……为平谷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平谷的音乐产业飞速发展,小提琴年产量达到30万把。
2010年,“中国乐谷”被列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平谷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项目,成为对接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举措。
“乐谷”二字,讲的是平谷的音乐和平谷的音乐产业。通过“乐谷”这个崭新的概念,平谷人要承接历史,创造未来。
一个新概念,往往可以激发无穷想象。一个好品牌,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繁荣。“中国乐谷”,2010年以前穷尽搜索引擎,“没有相关资料”;现在,百度一下“中国乐谷”,至少已有279万个相关词条。媒体的高关注度,显示着“中国乐谷”敢为天下先的风范与发展势头。
近两年,“中国乐谷·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季”异军突起,参照世界化的办节标准和国际化运作方式,创造了国内同类音乐节的三“最”:场地规模最高,演员阵容最强,演出时间最长。
以今年为例,音乐季邀请16组国内外顶尖歌手、乐团轮番上阵不间断演出,让海内外乐迷们结结实实过了瘾。音乐季3天共迎来海内外乐迷近8万人,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162余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6%和105%。事实证明,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同步增长,产业发展才能良性循环。
“一二三四”与“四大链条”
2010年是“中国乐谷”概念的提出年,2011年是“中国乐谷”的规划年,2012年是“中国乐谷”的活动年和项目落地年。
“中国乐谷”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预计投资150亿元,计划用5—10年建成。总体规划布局可概括为“一二三四”,即“一门一道一广场”,“二宫二谷二乐村”,“三厦三馆三基地”,“四区四景四旅居”。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300—5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共分为“YUE”谷(产业)和“LE”谷(旅游休闲)两大功能区域,通过“四大链条”构成完整的音乐产业发展体系。
“中国乐谷”演出链条:一月二月以“中国乐谷”欢乐节为主题,主推平谷本土文化;三月四月以桃花音乐为主题,主推传统民族文化;五月六月以国际流行音乐季为主题,主打国际流行文化;七月到十月以“中国乐谷”为核心成立户外音乐演出联盟,吸引、整合张北、迷笛等户外演出资源,打造周末音乐文化。
音乐制造链条:“中国乐谷”的地标性建筑——乐谷大门的设计方案由世界顶级策划公司担纲设计,年内将启动主体工程建设。集乐器制造、音乐人工作室、音乐公司总部于一体,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的音乐展示中心将在近期落成完工。建设面积18万平方米的“中国乐谷”露天音乐广场进入开工倒计时,建设面积1.1万平方米的音乐创意基地和3.5万平方米的音乐工坊也将在近期相继启动。
音乐交易链条:2012年,平谷区将通过举办国际最高水准的提琴制作大赛和音乐创作大赛,来吸引激励多项音乐智力产权成果在乐谷进行转化与交易,加快音乐交易链条向国际化延伸。
音乐培训链条:今年,平谷将与国内知名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加快建设音乐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少年音乐夏令营基地,推动影视拍摄、制作,提高青少年音乐素养,构建功能完备的影视制作和培训中心。
清晰的发展脉络,科学的规划体系,完整的产业链条,日臻完善的硬件和软件……平谷的音乐文化产业正在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由框架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变。
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前瞻性及不确定性,平谷人坚持将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相并重,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牢牢掌控驱动平谷音乐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两驾马车”。
2012“中国乐谷·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季”就在运营管理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创新。凡是涉及办节方向、活动主题等重大事项及安全、保障、设施等基础性工作的,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凡是涉及商业策划、演员阵容、活动推广等方面的,交由企业依照市场化模式运营。在此基础上,活动如出现亏空由企业负责,如有盈利用于今后音乐季的举办,政府则逐年减少补贴份额,力争3—4年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
市场化运作使平谷区政府不再担心诸如乐迷反响不热烈、门票销售少、赞助商不积极等问题。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更高层面上来思考运营方式的改进、引进项目的互补性、产业模式及流程再造、未来市场容量及开发等战略性问题。
据介绍,中国乐谷在成功举办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季的基础上,将积极申办中国国际音乐节和“北京奥林匹克音乐盛典”举办地,并按照“乐谷四季”定期举办国际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交响乐演出,成为引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业带百业、音乐汇百艺的主导产业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本报通讯员 于雷鸣 本报记者 杜弋鹏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