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建设最早;开竣工率较高,连续3年全国领先;工程总量最大,建设300余万套,连续4年全国第一;惠及群众最多,保障性住房涵盖了全省所有城市及矿区、林区、垦区和广大农村,近1000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
为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暖屋子,2008年以来,黑龙江举全省之力,攻坚克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创造了“4个全国之最”。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974亿元,开工建设300万套住房。
“再困难也要圆了百姓的安居梦”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城市基础设施和城镇职工住房建设相对滞后,形成了大量集中连片的煤矿、林业、城市、垦区和国有工矿等棚户区。据统计,至2007年底,黑龙江尚有“三棚一草”2.43亿平方米、376.4万户急需改造。黑龙江作为全国城市棚户区和泥草房面积最大、改造任务最重的省份,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再困难也要圆了百姓的安居梦!”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说,“全省各地都要想办法、找出路,解决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的难题。”
2008年初,黑龙江痛下决心,打响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保障房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攻坚战。
大手笔、大工程需要大资金、大投入。对于黑龙江省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真金白银”从何而来?
省长王宪魁每月主持召开市地和省直有关部门工作推进会,现场研究、调度、破解资金难题。省级财政超收部分的2/3、国家代地方发行债券资金转贷地市部分的2/3、市县当年超收财力的大部分、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0%以上、住房公积金增值扣除相关费用后净收益全部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启动哈尔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试点。
黑龙江省社科院院长曲伟感慨地表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意味着我省要拿出比很多发达地区还要多的资金支持保障房建设,正是这个重大决策加快了城镇化速度。4年间,农垦建设保障性住房2600万平方米,森工建设3000万平方米,矿区、油区建设4000万平方米,受益人群达200万户左右,这是省委省政府给全省人民建设的最大民生工程。
“党和政府的关怀时刻在我身边”
拆迁,历来是城市改造过程中矛盾最复杂、最集中、最尖锐的问题,处置不当极易引发信访问题乃至群体性事件。
好事怎样才能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呢?
干部走千家进万户,讲道理、谈政策,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化解被征收人的抵触情绪,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包地块、包项目、包“滞迁户”、开展拆迁会战……龙江人走出了一条“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发动群众、各方参与、创新政策、严密程序、科学拆迁”的新路子。
鹤岗市80岁的“三无户”韩昌月,不久前听说自己的房屋要拆迁,愁得快要哭了。不是舍不得他那20多平方米、四面透风的破泥草房,而是靠捡破烂儿维持生计的他,如果搬迁不仅买不起房,连租房也租不起。市委书记杜吉明调研时得知此事,立即安排棚改办为老人租了一处周转房,还给了几万元的拆迁补偿款。当老人看到宽敞整洁的砖瓦房时,激动得哭了。市、区两级棚改办人员,又为其买了厨房、生活用品及粮食,把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
因补偿问题没有达成一致,齐齐哈尔市房屋征收办公室副主任芦洪彦,相继到被征收人家中70多次,反复做房主的思想工作。最后被征收人感动地说:“就凭你的工作态度,我没有理由不搬家。”
赵文俊是牡丹江师范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父亲去世后与身患心脏病的母亲相依为命,昂贵的医疗费、沉重的生活重担,让她一度产生了弃学打工甚至轻生的念头。牡丹江市棚改办了解到她家的实际困难后,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她办理了廉租房审批手续。当她从时任牡丹江市长张晶川手中接过廉租房钥匙时,不禁与母亲相拥而泣:“我家是不幸的,但又是万幸的!因为党和政府的关怀时刻在我身边!”
“让人民群众住上放心房”
大理石楼道、宽敞社区、配套设施齐全、凹凸错落的建筑群……走进群力西区民生尚都,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是哈尔滨市最大的一片由棚户区改造的安置小区。
“绝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更不允许出现豆腐渣工程,确保建设一个工程、铸就一个精品,让人民群众住上放心房。”不能让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新的棚户区和城市败笔,已成为黑龙江全省上下的共识。
省住建厅对棚改回迁房和保障房的空间布局、功能设置、建筑风格、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明确规范。从项目选址、设计、施工,到后期配套建设,每个环节都从严把关,层层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责任制,省纪检、财政、建设等相关部门加大日常监督巡查和抽查力度,防微杜渐,确保安居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大庆创业城地处大庆西城区中心地带,引入世界顶尖设计团队,借鉴国内外高品质建筑风格进行规划设计。“油田过去环境恶劣,天寒地冻,荒无人烟,职工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现在我们发展了、进步了,就应创造条件让创业者住进花园式的住宅里。”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说。
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