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0日 星期一

    这十年

    安徽:改革发力 创新崛起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20日   10 版)
    淮南体育文化中心,夜色斑斓。
    安徽省冰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5%
    安徽省洗衣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
    黄山翡翠新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今天,已近34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将近10年。近34年尤其是近10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安徽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34年前,因为小岗村农民的红手印,安徽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历史变革,被载入史册。而近10年,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安徽更以其洋溢着改革创新精神的一个个“独特”现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敢为人先的“安徽改革”

     

        “要不是改革,真不知道现在的日子该怎么过?”董业龙,是安徽滁州演艺公司董事长。每每说起院团改制前后的变迁,总是感叹改革带来的变化和改革激发的力量。

     

        歌舞团、京剧团、黄梅剧团……演艺公司的组成单位,改制前多为既无资源优势、更无市场优势的弱势单位。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滁州市在依法依规确保职工利益同时,积极引导公司创新管理机制,到2010年9月,所有职工进入社保,一个不落地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和法人治理结构。新体制、新机制激活了艺术生产力:改制当年,演艺公司共演出150余场,电影放映600余场,经济收入达180万元,均比改制前增长两倍。

     

        滁州演艺公司,只是安徽在全国率先完成文艺院团改革的代表。而院团改革,则是安徽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缩影。2003年6月,中央确定全国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安徽并不在其中。但是,安徽主动作为,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并于2010年全面、提前完成各项重点任务。当曾经长期默默无闻的安徽出版、发行、演艺、广电和报业,以五大集团为代表的文化皖军全面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当安徽省本级及所有省辖市全部连续荣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时,舆论惊呼:敢为天下先的安徽人,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再一次证明了“早改造主动、真改真收益”的道理!

     

        诚如小平同志所言:“中国的改革首先起源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发源于安徽。”以小岗村的“大包干”为标志,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始终是安徽精神最重要的内涵。

     

        “我们一步步成长,都有农业政策变迁的坐标!”欧春华,是全椒县春华农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从1990年承包荒滩起步,如今已经成为经营着8400多亩土地的省级农村致富带头人、全国种粮大户和全国科技示范户。给欧春华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农村税费改革。

     

        “税费改革前,搞农业太苦。”欧春华记得,那时农民负担不仅有“皇粮国税”、“三提五统”,还有义务工、劳动积累工、教育集资……负担沉重再加上谷贱伤农,农村土地抛荒严重。2000年,安徽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用4年的时间完善政策,制定并实施农村税费全面取消农业税附加,降低农业税率2.2个百分点,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农机补贴的“一免一减三补”。2005年,在全国第一个取消农业税。

     

        善于创造的“安徽经验”

     

        2008年元旦刚过,作为芜湖市新设立的“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中心”主任,苏元元不仅在忙着“医药分开”改革后全市基本用药目录的制定,还要抓紧建立统一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药品网上招标、网上采购。同时,他隐隐约约还在担心着“市场反弹”——改革大大降低了药价,有些厂家已经放言“抵制”和“制裁”。

     

        然而,苏元元的担心没有成为事实,因为芜湖的“医药分开”并非单兵突进,随之而至的是安徽32个县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接着推进至所有县市区——按照公益性方向,安徽在全国率先推出强化政府职责,全面推行包括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在内的综合改革,通过构建崭新体制机制,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发展,彻底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

     

        “在家门口就把手术做了,报销占一大半,自己只掏了一小半。”长丰县梁圩村的梁老汉身患食道癌,由于镇上卫生院医改后装备齐全,所以老人的手术可以在市一院医生指导下就地完成——据统计,医改实施后,全省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下降13.6%,次均门诊药品费下降22%,次均住院费下降13.7%,次均住院药品费下降20%;住院人数下降30%,门诊人次上升21.3%。

     

        “安徽经验是全国医改的突破口!”到2011年4月,安徽医疗卫生综合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提前一年实现全省6800多万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全覆盖”,医改方案的多项内容被全国医改借鉴。

     

        安于现状,循规蹈矩,只会止步不前;只有勇于开拓,精于创造,才能事半功倍,造福人民。在安徽,在致力科学发展的十年间,“安徽经验”比比皆是——

     

        广泛覆盖、被誉为惠民工程、和谐工程、发展工程的“民生工程”,始于安徽创造。“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解决民生难题。”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的观点,不仅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也反映出用工程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的智慧。200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民生工程”,当年确定与民生关切度最高的12项工作,集中财力、精力予以解决;2008年18项,2009年28项,2010年和2011年是33项,投入资金逐年提高。民生工程,已经成为安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政策平台、一项重大制度安排。本报记者 李陈续

     

        锐意创新的“安徽力量”

     

        第一个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第一个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第一批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专利授权量增幅全国第一位……不错,这些标志着“现代”与“领先”的第一,都与安徽紧紧相连——经过十年的科学发展,安徽,从人们印象中的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已经嬗变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自主创新大省。

     

        早在“十五”期间,安徽就明确了创新型安徽建设任务,大力推进“科教兴皖”、“创新推动”战略实施。通过政策、制度、机制创新和财政资金引导,安徽紧紧抓住核心区域、核心企业、核心项目“三个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产业、科技、人才、改革呈现加速涌流的良好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6.3%提升到现在的10.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实现34%的增长;2010年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比2005年提升10倍和7.2倍。

     

        “从‘神七’到‘神九’,从‘嫦娥’、‘北斗’到‘天宫一号’,使用的推进燃料都是安徽制造!”当“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时,安徽媒体迅速发出这样的报道。今年6月,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软件交易会——大连软交会,举行“2011—2012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度发布会”,科大讯飞荣获“十年领军企业奖”、“突出贡献奖”两项大奖。

     

        “乘势而上是本事,逆势而上是大本事。”7月25日,安徽省省长李斌在省政府第十九次全体会议上对安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把握优势和机遇,推动安徽经济在困难条件下的“弯道超越”进行重点强调。支撑李斌省长观点的,是锐意创新、自主创新而蓄积的“安徽力量”。

     

        今年前6个月,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1%,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09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同期,安徽生产总值增幅居中部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部第一。

     

        改革发力,创新崛起。在科学发展中的安徽,生机勃勃,希望无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