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闭幕了。赛场外,来自180多个国家的2万多名记者争先恐后,为报道这4年一度的国际体育盛事使尽浑身解数。简单回顾后人们不难发现,其中看点最多的当数西方几大主要媒体,包括东道主英国的主流媒体。短短16天内,在他们的手中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话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争议,一次又一次表演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在这场媒体大战中,某些西方媒体的无端和“冷血”行为方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从奥运开幕后的第一天起,中国奥运军团就一路领先,一直占据着金牌榜首位的位置,成为全世界媒体的焦点。随着中国金牌数量的增加,一直以“客观、公正”自称的西方媒体终于按捺不住了。随着中国小将叶诗文在女子200米和400米个人混合泳比赛中的夺冠以及奥运会和世界记录的再次刷新,英国广播公司(BBC)解说员在直播节目中接连表示叶诗文在比赛中的表现十分“异常”,通过极不恰当的语气和字眼,给观众以强烈的不良暗示和误导。随后西方多家主流媒体一同大规模跟进,质疑叶诗文曾服用违禁药物,并且连篇累牍地大肆渲染与报道,力求取得轰动效应。
有西方记者甚至在叶诗文夺冠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赤膊上阵”,毫无职业道德地质问:请告诉我,你的冠军是不是靠服用违禁药物才取得的?你只需回答是或不是。这种法官讯问式的口吻当即引发叶诗文及在场中国媒体人的强烈反感。有西方记者见他们的提问没能得到积极回应,愈发“气急败坏”,风度尽失地对这个16岁的小姑娘责问:“你是不是只会训练、比赛、拿奖牌的机器人啊?”
一片嘈杂声中,甚至连英国享有很高国际声誉的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也未能“免俗”,宣称即便通过了官方药检,也并不能完全排除叶诗文使用兴奋剂的可能。紧接着,英国《镜报》、美国《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等等,轮番抛出什么“中国选手像是机器人”,“叶诗文在奥运会上的惊人表现是在中国残忍训练体制下生产出的产品”,“中国很多运动员6岁就被选为奥运选手,接受着严厉艰苦枯燥封闭的训练,连外出就餐都是不可能的奢望”等等一连串毫无根据的诽谤与指责。面对这样的无端质疑和纠缠,就连许多西方读者也看不下去。一位伦敦市民曾投书当地媒体,认为“这些记者的言行‘实在令人为之感到羞耻’。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见不得别人比你强。”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复兴不可遏制,昔日的“日不落”等大国与强国心理上始终难以接受,固有的傲慢与偏见使他们说话做事不免酸溜溜的,利用一切机会尽打压与讥讽之能事。由此也不奇怪,伦敦奥运会期间,伦敦一些平面媒体如《泰晤士报》、《英融时报》的版面上,除了博尔特与菲尔普斯等西方极为推崇的个人偶像之外,几乎都是对英国选手的报道。即使在较少的对中国运动员的报道中,也多以对叶诗文、刘翔和羽毛球女双的“质疑”为主。难怪当地许多媒体戏称,这甚至成了英联邦运动会。
然而,西方媒体这种为博出彩和卖点而信口开河、随意质疑的行为方式不但遭到多方指责,也给自身惹来了麻烦。奥运拳击半决赛开始前,BBC在一档节目中称“有证据”表明阿塞拜疆已向国际拳击联合会支付了1000万美金,以“确保”其选手在伦敦奥运会上获得两枚金牌。而实际情况是,阿塞拜疆拳击选手在比赛中只获得了两枚铜牌。其实,早在去年九月BBC就曾有过类似的报道,此次只不过是再次将冷饭翻出来热炒。被激怒的国际拳联再不愿忍受,指责BBC的报道是“虚假荒谬的”,并以诽谤罪正式对其提起法律诉讼。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西方媒体的喧嚣声中,也不乏许多冷静和客观的见解。美国《时代》周刊驻英记者就致信BBC,批评他们的报道中是每当英国选手获胜便一片喝彩与欢呼,一旦英国选手失利便开始质疑对手。美国《纽约时报》也刊文为引发争议的几对羽毛球选手鸣不平,认为来参加奥运的选手就是为了争第一,在竞技体育中合理合法利用规则是赢得最终胜利的策略之一,无可厚非,不该随意挥舞道德大棒。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了两位摄影记者的署名文章,通过他们在过去数年中多次采访中国体操培训基地的所见所闻,有力驳斥了中国运动员“从小就接受残酷训练”的主观臆断。
12日的伦敦奥运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致辞中评价说,本届奥运很干净、很成功,充满快乐和荣耀。然而,这届干净的奥运给人们留下的却不尽是美好与欢乐。正如人们经常所说:“懂得怎样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尊重”。针对数家西方媒体在奥运期间不负责任的报道,更有明眼人表示:“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谁是最大的作弊者?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奥运开幕式上,那著名的“憨豆先生”在梦境中当跑不过别人就脚下使绊儿,陷害对手后自鸣得意的场景。表面上看这是“典型”的英式幽默,实际上是部分人“光荣与梦想”不再时潜意识里某种情结的真实写照。(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