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7日 星期五

    光明时评

    《焚书指南》是对出版生态的反思

    朱四倍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17日   02 版)

        15日媒体报道,作家马伯庸的一篇《焚书指南》在网上引起热议。马伯庸写道:“假如遭遇一场千年不遇的极寒,你被迫躲进图书馆,只能焚书取暖,你会先烧哪些书?如果是我的话,第一批被投入火堆中的书,毫无疑问是成功学和励志书。第二批要投入火堆的书,是各种生活保健书。第三批需要投入火中的,是各路明星们出的自传、感悟和经历。”

        《焚书指南》包含着对成功学和励志书、生活保健书、明星自传之类书籍的不满,但正如评论者所言,“这四类图书的盛行隐喻了时代的特征”。因此,对我们、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出版界来说,“焚书取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反思契机。我们需要书籍来温暖心灵,而不是为了当柴火用。

        在各种评论中,有一种“需求论”的观点,认为这些书可以烧掉,但读者的需求不会因此消失。原因就是: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读者的阅读倾向于实用和功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对此,笔者并不赞同。

        用“需求论”解释图书市场的乱象,如跟风雷同、粗制滥造,无法服众。读者的需求是丰富的,哲思类、工具类、娱乐类都可包括,但这种需要不是粗制滥造、雷同跟风的理由。“需求论”很可能遮蔽《焚书指南》的反思味道,甚至在有意无意间助长成功学之类书籍的乱象。

        我国年出版图书已逾30万种,但繁荣背后危机明显。公众对出版市场的诟病早已有之,常见的指责是,“在比拼畅销书品种、销量,比拼发货码洋增长率的浮躁风气中,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出版者所应承担的文化责任,丧失了商业伦理底线”。

        毋庸讳言,我国图书市场上内容低俗、质量低劣之作并不少见,繁荣背后涌动着一股低俗化浪潮,成功学、励志书、生活保健书、明星自传类书籍恰恰是重灾区。美国现代出版业的先驱人物之一兰德·劳依墨曾说过:“出版行业是智力的买卖,不断生成思想,并寻找合适的人们去完成、贯彻这些构想。”如何使出版业在品位、格调和效益上共赢,是图书作者和策划者们应该思考的。一味迎合读者,只为满足读者浅层次的阅读需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社会效益的做法,投机取巧的意味明显。

        这样看来,《焚书指南》在表达个体不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众的不满。这样的“指南”正提供了深入反思的契机,不仅是对个体需求的反思,也是对整个出版生态的反思。即便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导致了成功学等书籍的泛滥,也不能成为我们默认这种泛滥的理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