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今天向您介绍农业科学家赵亚夫的事迹。51年来,他始终把一个“农”字装在心头,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服务。他把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看得比任何荣誉都重,年过七旬仍然奔忙在田野上。赵亚夫用他的非凡人生告诉我们,广大知识分子只有把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他是一名孔繁森式的共产党员,51年如一日扎根江苏茅山老区,帮助农民探索致富途径,却从不收农民一分钱。
他是一名袁隆平式的农业科学家,曾24次到日本学习先进技术,2008年汶川地震后,先后18次奔赴四川绵竹,在当地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
他是一名杨善洲式的领导干部,2002年退休后,毅然选择到句容县最穷的戴庄村,把最穷村变成了小康村……
他就是江苏省镇江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给什么”
花白的头发,黝黑的皮肤,一副厚厚的近视镜,这是赵亚夫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都能看到赵主任在田间地头转悠。”戴庄村村民习惯称赵亚夫为“赵主任”。村民汤泰云动情地说,“他一心帮着我们致富,他就是我们的致富指路人。”
1961年,毕业于宜兴农林学院的赵亚夫,被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51年来,为了帮农民寻找致富路,他进行过3次探索。
第一次探索是把草莓引进句容。1982年,赵亚夫到日本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回国时,他带回20株草莓种苗,在句容白兔镇解塘村试种。第一年,0.9亩示范田共收获600多斤草莓,每亩效益600元,比常规农作物增收两倍。接着,他又成功试验种植冬季草莓,部分农户草莓亩产达到3000多斤,每亩纯收入1万元。到2003年,句容老区成了全国闻名的“草莓之乡”,老区第一批楼房拔地而起,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之为“草莓楼”。
第二次探索是创新丘陵山区开发思路,调整农业结构。句容10个镇有6个是全丘陵地区,近3/4的农业人口分布在山区。连绵起伏的荒岭如同一道道坎,阻断了当地百姓的致富路。赵亚夫因地制宜,带领农民们走出了种植果树、蔬菜等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2003年,在赵亚夫的指导下,黄梅镇王巧娣种起了桃子。种下桃树苗后一个月,有一片桃树始终没有发芽。赵亚夫闻讯赶来,二话没说直奔那片桃树苗,跪在地上,扒出底部的泥土,仔细检查原因。
赵亚夫趴在地上捧着泥土的情景,王巧娣至今难忘。“赵主任风里来雨里去,帮着我们赚钱,却从不要我们一分钱,他就是我们句容的孔繁森!”因为激动,王巧娣声音略微发颤,“赵主任比我们的亲人还亲!”
第三次探索是带“最穷村”步入小康。2002年,赵亚夫从镇江农科所退休。当时他可以到大专院校做导师,也可以到科研院所当学科带头人,然而谁也没想到,他却选择了最穷的戴庄村。
有人问他,何必自讨苦吃?赵亚夫说:“现在依然还有那么多穷苦农民需要我,我怎么能歇下来?”
凭着这股信念,他把有机农业带到了戴庄村。2011年,戴庄村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万元,是2003年的4倍。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给什么。”赵亚夫熬白了头,累弯了腰,但他依然每天拄着拐杖,坚持跑几片稻田地,走几亩桃园……他说,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
“我们戴庄发了,全靠赵主任”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赵亚夫一条农业路走到底。
“农民最务实,推广新技术首先要做出样子,让农民见到效益。”赵亚夫口中的“样子”,就是1996年在白兔镇建设的万山红遍农业园。
在这个示范园里,有句赵亚夫的名言——“将失败留给园区,将成功教给农民。”园内种植瓜果菜粮优良品种,示范园的大门天天对农民免费敞开,可以随便进园看,随处跟着学,随手跟着干。在这片园区中,赵亚夫培养出了纪雪宝、王柏生、杨修林等一大批市、省乃至全国劳模,园区“示范”作用辐射到1500亩土地上的5000多个农民。
“带着农民干”,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应该是戴庄村村民彭玉和。老彭今年50岁,个人承包了50亩有机水蜜桃,还在桃园里套养了5000只鸡、200只鸭、500只鹅,年产值35万元左右。老彭开口就说,自己能发财,多亏赵主任的“有机”。“当时,赵主任端个小茶杯往台上一站,就开始讲有机农业。那时候不懂什么是‘有机’,可赵主任说能赚钱,还说种桃树还能养鸡鹅,我觉得应该是好事儿,就想试试。”可老彭的妻子害怕了,“别人帮我们赚钱,哪有这样的好事儿,说不准是个搞传销的。”
彭玉和犹豫了。赵亚夫主动上门来承诺:“一年如果赚不了1万,我赔给你钱。”彭玉和一拍大腿,搬着被褥就住进了桃园。第一年,桃子卖到8块钱一斤,赚了3万块。看着一棵棵桃树就像摇钱树,彭玉和乐得合不拢嘴。“赵主任不让打农药,不让施化肥,所有的剪枝、防虫技术都是他手把手教我们。”彭玉和说。
当赵亚夫尽情播撒农业智慧时,却发现,因为农户小面积分散经营,无法与大市场对接,即使种得好,却卖不掉,还是会阻碍农民的致富路。于是,他又开始“帮着农民销”,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农民专业合作社道路。
1997年,白兔镇丁庄村成立了首家葡萄协会,百余位种植户组织起来共同经营;2005年,他带领5位农民去日本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句容县相继成立了葡萄、水蜜桃、茶叶等合作社,吸收了5000多家农户统一管理;2006年,他又在戴庄村建立了江苏首家有机农业合作社,并投资建设了“越光”大米加工厂,从除尘、去稻壳到成品打包,整个生产流程都在工厂车间内完成。
年近60岁的戴庄村村民杜中志被太阳晒得黝黑,但干劲十足:“没想到我也‘老来俏’,我们戴庄发了,全靠赵主任!”
正忙着摘桃子的彭玉和乐呵呵地说:“每年都有浙江、宁波的固定客户直接来运货,前几天他们又带了7辆车,后备箱装满了才走的。”说起今年的打算,老彭眯起眼睛慢慢说道:“先买辆车,到年底开个农家乐。”
作为农业科学家,赵亚夫没有出过“大部头”著作,然而,他为农民编写的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却超过百万字。他先后24次到日本学习先进技术,把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教给农民;在丘陵山区推广种植了180万亩的应时果品,给农民带来了30多亿元的收益;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先后18次奔赴绵竹,在当地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要致富,找亚夫”的说法在四川流传开来。
一次,赵亚夫不幸发生车祸,腰部严重受伤,当时正是灾区调配种子的时节,赵亚夫不听劝,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受伤的腰,左脚用力扒着地,右脚吃力地调配种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就歇一会儿,换只脚继续调配。身负重伤的赵亚夫不喊一声苦,灾区百姓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只要帮一把,条件再差的农民也能成为新型农民”
赵亚夫退休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戴庄村。短短几年,这个曾经的“最穷村”实现了小康。接下来,赵亚夫开始探索“农村现代化”的途径——成立有机农业经济合作社。
“一亩有机水稻入一股,每股300元,分3年缴纳。入社后,我们只负责种水稻,灌溉,至于中间的管理到最后收割、加工、销售全部由合作社完成,我们就坐在家里等着拿分红。”村民汤泰云介绍说,有了合作社,不仅村民种田负担轻了,而且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出去打工赚钱。
今年57岁的戴庄村村民蓝涛靠养猪致富,蓝涛的致富经,也离不开赵亚夫的“有机”。走进猪圈棚,记者并没有闻到像普通猪圈里的异味,老蓝说,这是赵主任的“有机养殖法”,与一般猪圈不同,这里猪圈铺的不是水泥地板,而是50公分厚的由木屑、糠和益生菌组成的发酵床,猪会拱着吃发酵床里的东西,这样长大的猪,猪肉健康且肥而不腻。
蓝涛笑着说,赵主任的女儿从小不喜欢吃猪肉,有一次赵主任专程把有机猪肉带给女儿吃,女儿一尝就再没停下筷子。
蓝涛介绍说,当初建设养猪大棚时,是合作社和农户各出一半资金建起来的,赵主任作为合作社顾问,专门带着我们到丹阳学习有机养殖模式,发酵床就是那时候学来的。
赵亚夫带动蓝涛养猪致富,蓝涛打心眼儿里感激赵主任。回想着赵亚夫为自家养殖付出的心血,老蓝激动起来:“论级别,赵主任是副厅级领导干部;论资历,他早已是句容科技专家中的‘当红明星’;论年龄,已经年过古稀,而且患有慢性病痛,可是赵主任都亲自来手把手教养殖,没有一点官架子。”
听说赵亚夫要试验养殖四季种鹅,蓝涛自告奋勇,主动提出帮赵主任试验养殖600只种鹅。“赵主任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可我没有什么能回报的,我希望这次能帮赵主任一把,就是吃再多的苦,我也要帮他实现愿望。”蓝涛坚定地说。
赵亚夫认为,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培养现代农民,而培养现代农民不能单纯靠“新农民”,更要带动“老农民”一同走入现代化。然而,戴庄村是出了名的“三多”村,文盲多、老人多、痴呆多,务农劳力平均年龄为55.3岁,92.4%的村民为小学、初中文化。赵亚夫说,只有实现老农民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全省现代化。
戴庄村低保户张乃成妻病子呆,今年已经68岁的他,说起这几年的生活,竖起了拇指:“这几年日子轻松了不少,是赵主任带给我的。”张乃成指着房屋说,种了有机水稻后,每年能多收入1000多块钱。现在,家里的土坯墙换成了砖瓦房,刚刚粉刷了墙壁;院子里也用水泥铺平了,可以晒小麦。老张说,逢年过节,赵主任还带领导来家里看望他,送来生活用品,现在大儿子已经结婚,自己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种好有机稻,多赚钱,为养老做好准备。”
“农村现代化中,只要有人帮他一把,条件再差的农民也能成为新型农民,都能步入现代化,成为懂市场、懂科技的新型农民!”赵亚夫始终坚信,弱势群体依然能搭上现代农业这班车,走上致富路。
记者和赵亚夫谈起他获得的无数荣誉,可他却轻描淡写地说:“都在档案里,具体不记得了。”
在赵亚夫的字典里,只有“农民”,没有“荣誉”。其实,他的荣誉早已踏踏实实地写在了田间地头,写在了农民鼓起的钱包上、小康的生活中。(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