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4日 星期二

    从资源大省向资源强省的转型跨越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4日 11版)
    黑龙江最大新能源汽车项目首批汽车日前下线。 新华社记者 梁冬摄

        黑龙江是一个独特的省份:地处东北边疆,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大森林、大煤矿、大油田、大粮仓、大湖泊。在黑龙江省13个地市中,资源型城市占7个,是全国地级资源型城市最多的省份。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放眼全国大局为黑龙江寻找定位,按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类别来优化资源配置,谋求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等“八大经济区”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的全面推进,使黑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路线图”清晰呈现。

        2011年,黑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20.3亿元,是2006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206.3亿元,是2006年的3.2倍,年均增长32%。

        打破“原字号”瓶颈 将资源转化为资本

        资源大省黑龙江曾因煤炭、石油、木材、粮食等“原字号”产品产业链短一直“挺不起腰杆”。

        如何化资源为资本?黑龙江省通过大上产业项目,发挥比较优势,延伸资源型产业链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紧密结合,冲破“原字号”瓶颈,破解资源开发程度低、产品初级化、产业低端等难题。

        2011年,大庆非油经济首次超过油经济。20年来,大庆抓住原油产量的黄金期,产业结构打破“一油独大”的格局,向以石油工业为基础,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为支柱的“1+5”产业格局转型。“十二五”期间,大庆市将着力打造农牧加工、新型材料等10个超百亿元的支柱产业和石油开发等5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集群产业。

        作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工业体系。近年来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黑龙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十大产业”谋划,推进了高速铁路设备、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石墨深加工、电子新材料、物联网等10多个优势新兴产业链,重点推进以硅基光伏、高档石墨为主的新材料,以核电、风电、燃气轮机等16个重点产业项目为主的新能源制造产业发展。使传统工业“脱胎换骨”,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在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云谷国际数据城,总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的国裕集团,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级第三方数据中心。按国裕集团总裁牟维波的预算,二期建成后,这里将实现50亿元的GDP增量,而随着与微软、惠普等国际大牌签约合作,将实现产值150亿元的产业集群。

        2011年10月国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一份研究报告表明,黑龙江省工业发展质量指数在全国排名第8位,这其中新兴产业功不可没。

        特色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2009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大思路、大战略、大手笔部署。全省城镇化建设全面铺开。

        曾经的马架子、地窨子,变成幢幢高楼、栋栋别墅;曾经的泥泞小道,被高等级路面替代,一派车水马龙;曾经环境脏乱、杂草丛生的居住区域,已是绿草茵茵、鲜花吐芳。垦区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设施将达2600万平方米,相当于前60年建筑总量的75%,各项主要指标均超过了大中城市,城镇化率由57%提高到80%,刷新了全国的提速纪录,垦区城镇化率实现三年提高23个百分点的大跨越,强力支撑了垦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土地大开发。

        林区“三年会战”,森工人由城镇化建设的“门外汉”,转变为“行家里手”乃至“领头雁”。每年开发几十平方公里、改造建设上千万平方米的棚户住宅,普遍做到当年拆迁、当年施工、当年入住,对此很多建筑行业的大牌专家和资深企业惊叹不已。

        旅游名镇风生水起。神秘的北极光、刺激的高山滑雪、美味的抚远淡水鱼、惬意的温泉疗养……黑龙江特色旅游名镇成为龙江旅游的代名词。

        黑龙江先后确定重点建设14个省级旅游名镇,两年完成投资67亿元,开工建设278个项目,72个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镜泊湖、北极村、连环湖、黑瞎子岛、海林农场等5个名镇现已初具规模对外开放。在一省之内集中打造旅游名镇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品位之高,国内外罕见。

        建设旅游名镇,做大旅游产业,切实做到了发展地方经济,富裕人民群众。“神州北极”——漠河北极村,旅游由夏季一季火爆向冬夏秋三季火爆转变,旺季各地飞往漠河的航班增至7班依然“一票难求”。滑雪胜地——亚布力镇依托亚布力旅游滑雪度假区,滑雪旺季每天流动人口近万,经由亚布力镇始发客运车辆600台次,夏秋季旅游升温迅速,全镇3000多人从事旅游产业,带动从事运输、餐饮、商贸、公共服务等相关产业的人员达到1.5万人。

        黑龙江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奋力拼搏,创造出历史性“巨变”:生产总值增幅节节高,10项重要指标位次前移,多条战线和城市经济大跃升。

        黑龙江出现的跨越发展,不仅使本省3800多万人民受益,更重要的是它为全国每年提供了超千亿斤粮食的食品安全,16亿立方米森林蓄积的生态安全,4000万吨石油的能源安全和确保近3000公里边境线的国防安全。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2011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96元,比2006年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1元,比2006年增长1.1倍,进入全国前十名行列。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长,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一帮一”和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开展,城乡特困群众大幅减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