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0日 星期五

    沈阳和大连:新“双城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0日 11版)
    大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今年上半年,尽管面临着经济景气指数下滑、工业利润减少等一系列困难,辽宁经济又上新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与以往只有沈阳、大连“双星闪耀”不同的是,辽宁经济呈现出了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多点爆发的新局面,省辖14市齐头并进,异彩纷呈。

     

        “出现这样的局面,首先要感谢沈阳和大连。”辽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所长梁启东告诉记者:“在辽宁三大区域战略实施过程中,沈阳和大连除了最大限度地壮大了自己的实力,还很好地发挥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和牵动作用。”

     

        不是对手是兄弟

     

        沈阳和大连,一个是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另一个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世界环境500佳”城市。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两个城市虽然也充满了竞争,但他们不争“名份”争发展,不争“地位”争贡献。在双方制定的振兴目标中,记者没有发现以往那种不顾自身特点、一哄而上抢食一块蛋糕的情况,相互补台、错位竞争的多,彼此同质化、互相重合的少。每个城市都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参与角逐,而将自己不具优势的项目让给有优势的兄弟城市,协同作战,共谋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大计。大连致力于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承担起东北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物流重任,而沈阳,则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整合带动辽宁中部城市群共同崛起。

     

        振兴的成果见证了两个城市决策者抉择的正确和英明。2011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14.9亿元,相当于十年前的3.7个沈阳,综合实力进入了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今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增大的情况下,仍实现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大连市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00亿元,较上年增长14%。今年1至5月份,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又增长了24.1%,增幅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不仅集装箱吞吐量成功跻身全球20强,货物吞吐量也进入全球前10。

     

        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领跑者”

     

        一个区域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领跑者。沈阳和大连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个重担。

     

        辽宁是一个沿海城市。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2290公里的陆地海岸线上,珍珠一样的镶嵌着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个地级市。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大连,辽宁的好多城市都没意识到自己是个沿海城市。丹东一直称自己是“江城”,盘锦称自己是“鹤乡”,锦州火车站前的雕塑是一只“苹果”。身在海边不识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的经济总量是广东省的两倍,而到了“十五”末期,广东是辽宁的两倍半。2005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这标志着辽宁沿海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大连,作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理所当然地穿上了辽宁沿海经济带“龙头”的战袍。

     

        沈阳也不甘落后。在沈阳周边百公里半径内,有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和铁岭8个城市,是东北亚地区少有的都市密集区。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主动承担起了辐射和牵动其他7个城市共同振兴的重担。在沈阳市强有力的带动下,八城市一体化步伐越来越快。沈阳、抚顺、铁岭电话区号共用024;沈抚新城初现模样,辽阳、本溪、铁岭等市的新城正在向沈阳靠拢。去年,沈阳经济区57个主导产业园区项目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与此同时,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也迅速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2011年,沿海6市新开工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达100个。

     

        辽宁省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战略的有力支撑下,自2008年以来,辽宁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四年进入全国“三甲”行列,特别是2010年又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00亿美元,跃居全国第二位,2011年又以242.7亿美元的额度,蝉联全国第二。

     

        当“长子”不忘困难“兄弟”

     

        在辽宁沿海和沈阳经济区之外,在辽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阜新、铁岭、朝阳三个市,由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008年,在全省14个市GDP排名中,阜新排第14位,铁岭排第11位,朝阳排第13位。

     

        辽宁是共和国的“长子”,是“长子”就不能不管家里面困难的兄弟。2008年11月,继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和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之后,辽宁省委省政府又实施了突破辽西北战略。决心以三年努力,确保辽西北“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翻一番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翻两番。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省财政每年向三市各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市、县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外,沈阳、大连和鞍山分别承担起了阜新、朝阳和铁岭结“对子”帮扶的任务。截至目前,大连市共向朝阳市提供无偿援助资金1.63亿元。同时在产业、招商、人才等方面对朝阳市进行定向帮扶。据初步统计,大连市目前有6家企业与朝阳市企业就农畜产品生产养殖与加工达成协议,5家企业在朝阳市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大连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从朝阳市招收农民工13000人,每人增收2万元。

     

        沈阳与阜新也在产业对接、旅游合作、人才交流等一系列方面展开了密切接触。每年定期召开装备制造及配套产品专题对接会,搭建合作平台,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尤其是采取“飞地工业园区”经营模式,建设彰武沈阳工业园区,吸引了许多沈阳项目落户彰武,使彰武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基地。

     

        挖掘自己的潜力,借助强大的外力,近几年来,辽西北三市强劲崛起,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引进内资分别增长51.1%、47.7%、47%,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36.4%、15.2%、30%。

     

        (本报记者 毕玉才 吴 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