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4日 星期六

    感受老区的信念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04日   12 版)
    7月1日,郑晋鸣来到叶坪乡洋溪村四海葡萄基地采摘葡萄。
    赵洪波(左)在会昌县周田镇司背村帮助瓜农运瓜。

        7天赣州之行,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在革命老区,我的感受有三点,一是老区的穷,二是老表们的实,三是老区人民的信念。

     

        7天里,我跑了赣州4个县,亲历老区的穷苦,有些地方甚至没通电,那里的孩子居然没见过电视机。

     

        由于地域限制,丘陵地区多,加上村民文化水平低,叶坪乡华屋村贫穷得令人心酸,一个小小的自然村,低保对象达11户21人。在一户老乡家里,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碗,盛饭只能盛半碗……

     

        日子再穷,可华屋百姓没有怨言。“记者同志,讲掏心窝子的话,这山旮旯里穷了祖祖辈辈,要一下子富起来,难不难?难!但我们有信心,只要有党和政府的领导,我们就不会永远穷下去!”76岁的胡冬娣的话让我感慨。

     

        对于第二个感受“实”,有三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说来心里发酸。我们住在老乡家,按规定每人每天要给老乡100元钱。可是老乡们坚决不收,硬是说,“菜和米是自己种的,蛋是家里老母鸡下的,顶多就花1块钱买佐料。”我和《求是》杂志记者狄英娜住在叶坪村钟先林家。看到老钟死活不肯要钱,我们偷偷将钱藏到他家米兜里,“这样等他发现时,我们已经离开了,想退都退不了!”

     

        第二件事,想起来心里就生疼。听说我们要走,老表们煮了一大锅鸡蛋和嫩玉米,包都填满了,可还剩下很多鸡蛋。我和狄英娜商量:“咱们把衣服留给老乡,他们用得上,把包腾出来,把鸡蛋都带上吧!”听我一说,老表们黝黑的脸上,泪水、笑容交织在一起,让我终身难忘。

     

        第三件事,其实是一个人的故事。距离瑞金县城80公里的拔英乡,有个红门村。3年前,我到过这里,村里很穷,十几户人家分别住在十几座大山里。这次又到这里,村里并没有多大改善。这次我有幸认识了胡永钊,他是村里15名孩子的老师。43年了,他每天往返10公里山路给孩子上课,算下来,他在这条山路上走了1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周。

     

        为了体验老胡的生活,我也走了一回5公里的山路。我心疼,年过60的他,身子骨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我又想,一个能43年如一日走这样一条路的人,他的人生路,也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路。

     

        第三个感受就是老区人民的信念。

     

        在华屋村,有17棵“信念树”。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村里17个青年在参军前种下的。“相信共产党会带领我们取得胜利!”17位兄弟约定革命胜利后再一起回来。然而,他们北上后却杳无音讯。80年过去了,娇嫩的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后人在青松上挂上牌子,留下17位烈士的名字。每年过年、清明,村民都会来这里祭奠烈士,他们说:“这里就是我们的祖坟!”

     

        这就是扎根在老区人民心底的信念,他们始终相信,党不会忘记他们。老区人民质朴的话语更是滚烫,“只要共产党在,我们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民心向党,党也以民为念。事实证明,党没有忘记这个地方,国家没有忘记老区人民:6月30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听闻喜讯,赣州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土地一片欢腾。对于我来说,能在当地见证中央政策出台,实在是机遇难得。赣州地区该如何用好政策尽快发展,值得思考,我们新闻媒体也有一份责任。

     

        让我们共同关注老区!祝福老区!期待老区的新发展!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