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2日 星期四

    治理打车难,该出手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2日 07版)

        7月21日的暴雨中,街头被困的行人们奋力向驶过的车辆招手求援,但始终没有看到出租车出现。当晚,许多市民被暴雨所困,无法回家。为数不多的运营出租车中,漫天要价的却不少见。在路上,一些出租车随口开价,20公里左右的路程,要价300元、400元甚至更多……

     

        这样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当这个城市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一些出租车司机选择的是熄火回家,而不是载客前行?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顾虑重重?治理打车难从何处入手?

     

        众口不一:打车难已成常态?

     

        从外地出差回京的王晓静因飞机延误,到7月22日凌晨2时才下飞机。她想打车,被告知出租车承运处没车,只能拖着行李去坐机场大巴。

     

        机场大巴将他送至国展桥。当时大雨还没有停,大巴下车处有7到10辆出租车,她直接找一辆上了车。

     

        “到哪儿?”司机问。

     

        “健翔桥附近。”王晓静回答。

     

        “不打表,100。”司机说。

     

        “也太夸张了。”她拿着行李就下了车。让她气愤的是,这些漫天要价的出租车都是正规出租车公司的运营车辆。

     

        与众多出租车拒载相比,7月21日,暴雨夜,一个爱心“双闪车队”却让很多来京的人感受到来自首都人民的温暖。一些北京市民在微博上看到去机场接人的召唤,没有犹豫,自发加入了爱心车队。这些爱心车以100余车次将数百名旅客运往市区。

     

        或许人们会说,暴雨的极端天气下,打车难是一种非常态现象。然而,当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多地遇到打车难问题时,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今年6月,中国青年报发起一项针对出租车业的调查,结果显示,97.4%的受访者曾遭遇“打车难”,其中54.2%的人“经常”遇到,66.6%的人认为遭遇“打车难”会对城市产生不良印象。

     

        “近两天,我打过6次车,有5次都被拒载。”家住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华严北里,目前正在新东方展春园校区上课的汪灏说:“司机的态度普遍很差,他们有的说堵车、不好走,有的说要交班。有的时候实在没办法了,无奈之下只能坐黑车。”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出租车司机对于“拒载”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司机不会无缘无故拒载的,可能是司机交班或者有事的可能性比较大。有的乘客去的地方比较堵,司机也可能不愿意去。有的时候乘客要去的地方比较偏,或者人流量没那么大,去了以后很难再遇见第二个打车的,那司机也不愿意去。”某出租公司司机张师傅对记者说。

     

        拒载背后:垄断经营是病根?

     

        依靠“爱心车队”带来的温暖,可以照亮一个雨夜,却难以触碰出租车行业运营中的问题。人们都在关注,为什么在乘客最需要出租车的时候,出租车反而很少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司机雨天停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缺失”。

     

        对于这一点,北京某大型出租公司的宋建华至今心存担忧。

     

        三年前的一天雨夜,他驾车载着乘客行驶到北京南三环铁营桥,当车驶入积水近一米的桥下时突然熄火。

     

        “当时,车被泡坏了。我下车到处去找拖车,又去修车,整整损失了六千元钱。”他对记者说。

     

        “出租车公司只给车辆上一个‘交强险’,而遇到交通事故,‘交强险’根本起不到作用,很多上了‘涉水险’的私家车都不敢出门,更别说我们没有任何保险的出租车了。”自此之后,遇到大雨,宋建华就停止车辆运营。

     

        北京金建出租车公司的王师傅还告诉记者,司机们雨天不出来拉活儿,还有一个原因:雨天乘客都要求进小区,但小区里车多容易发生剐蹭,这些小事故都需要司机自己出钱处理,还耽误干活儿挣“份子钱”,所以很多司机不愿意下雨天出来“找麻烦”。

     

        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北京的出租车业采取公司掌握经营权,司机开车每月上交“份子钱”的模式运营。“份子钱”的居高不下,又导致了司机收入下降、工作积极性下降,打车难成为城市顽疾。

     

        同时,这个行业还可以拿到政府的补贴。然而,现实证明,这些补贴并未能解决出租车业的根本问题。暴雨之夜,出租车业的不合理性清楚地呈现出来,在出租车这个行业的分配链条中,出租车公司牢牢掌握垄断的经营权,出租车司机却承担了绝大多数的风险。

     

        出租管理:民生难题如何解?

     

        专家认为,出租车要想提供高效服务,获取合理利润,就要引入市场手段,打破经营权垄断。

     

        目前,北京市共有出租车7万辆左右,其中个人拥有经营权的车辆只有1000多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郭玉闪认为,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市场才是配置出租车资源的最好手段。

     

        “因为政府在这个行业中追求的是让老百姓能用更少的钱坐上更好的车,那么,要达到这个目的,没有比引入市场竞争来得更有效,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手段了。”郭玉闪说。

     

        对于极端天气下出租车司机出车全靠自觉的情况,全国青联委员王永表示,这是出租车司机的现实选择,但政府和出租车公司还是可以有所作为。

     

        在王永看来,出租车不完全是一个简单的服务行业,它涉及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希望出租车公司加强对司机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训和教育。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给出鼓励的政策。比如,由出租车公司给车辆上涉水险,解除司机后顾之忧。”王永说。

     

        专家认为,要解决打车难,必须标本兼治。既要改善出租车运营的管理,又要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推动出租车运营模式的改革。要完善出租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激发、调动出租车司机的工作热情,规范他们的运营行为。本报记者 李 慧 本报通讯员 崔 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