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平民英雄,构筑道德高地;身边好人,建树精神标杆。近期,继张丽莉、吴斌、高铁成等“时代楷模”产生后,各地又涌现了一大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平民英雄”、“身边好人”。他们的善行义举,反映了新时代公民的责任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彰显了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
向英雄致敬,释放更多的爱心;向好人学习,激发向善的动力。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时代楷模》专栏,深入报道各地涌现的道德典型,大力弘扬人间正气,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推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文明新风,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
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路与沱河路交叉口的西南角,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一位中等身材的汉子蹲在几辆自行车前,一双粗糙沾满油灰的手扒着自行车轮胎,不时微笑着和前来修车的人打招呼:“给你的车子抹点油,骑着溜呼。”他,就是被称为“大好人”的修车人,共产党员王启军。
1965年出生的王启军,曾是濉溪县交通局一车队的修理工。1994年下岗后,有修车手艺的他决定在街头摆个修车摊。一天中午,修车摊前来了一名满头大汗的小学生,怯声怯气地说:“叔叔,我的车子坏了,但没带钱,你能帮我修修吗?我可以把书押在这儿。”看到孩子祈求的目光,王启军当即说:“给你免费修车,不用把书押在这儿。”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孩子的父母来到修车摊,连声感谢并要付修车钱。从那声“感谢”中,王启军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价值,也有了免费为中小学生修车的决定。
善良的王启军收获了义务修车的快乐,他把“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王启军义务修车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在修车摊前,立着一块醒目的告示牌,写着义务服务的对象。多年来,这块告示牌换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会增加新的内容:从中小学生、老年人,到下岗职工,再到残疾人、环卫工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永不生锈的镙丝钉。”王启军说。他不仅为老年人免费修理自行车,而且非常关心孤寡老人。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孤寡老人马绍孟说:“这孩子心肠真好啊!他经常帮助我,逢年过节还带着礼品和御寒衣服来看望我,真像是亲儿子。”
王启军曾有个温馨的家庭:一位勤俭持家的妻子和一双懂事的儿女。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身患重病的妻子郭玉芹不幸去世,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王启军肩上: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做饭,孩子上学后去修车,11点赶回家给孩子们做饭,下午2点再去修车,傍晚6点回家做饭、洗衣服,晚上10点多再把读高中的女儿接回家……
“这么忙,家里不宽裕,还要义务修车吗?”身边的人忍不住劝王启军。“作为一名党员,只要人们需要我,我就一直修下去,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王启军说。
视弱势群体为亲人,把修车摊当做向群众送温暖和为民服务的平台。18年来,王启军已记不清义务修车的次数和自己垫付的费用,但他心里却清楚地记得:“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么多年来,我挣得‘谢谢’比钱多。”本报记者 王昊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