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2日 星期四

    基层故事

    用科技治污的乡村更多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2日 09版)
    明星积极参与“投放食藻鱼 洁净太湖水”公益活动。

    (资料照片)

        本报北京8月1日电(记者冯永锋)科技工作者正在努力让太湖水变清。谈到太湖治理,东南大学吕锡武教授这样说。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2007年,太湖爆发蓝藻,让全社会更加关注太湖污染问题。虽然,国家对太湖本身的治理已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但量大面广的农村污水还是让“江南水乡难见清水”。如何采用科技创新的思路治理还江南水乡的清澈?吕锡武教授说,其实,治理农村污水,可以就地取材,煤渣、砂石甚至土壤是天然过滤器,蚯蚓、芦苇等生物是合格的清道夫。科研人员由此派生出塔式蚯蚓生态滤池技术、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等多种污水处理技术。根据蚯蚓具有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和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等生态学功能而设计,充分利用了动物(蚯蚓)-微生物-植物-土壤-填料的协同作用。

        苏州武进区雪堰镇雪东村采用“土壤渗滤系统”,用粘土、砂、草炭等人工配置成人工滤床,让污水通过后滤清,这套设备可以日处理80吨生活污水,相当于2000人产生的生活污水。而苏州上林村采用塔式蚯蚓生态滤池设施,建设成本一吨才3000元左右,每天的运行费用一吨才2毛钱左右。治理后的水质,优于国家污水处理的一级A排放标准。假以时日,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采用科技手段治污,太湖终会还其清澈美丽的容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