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31日 星期二

    社区民警中的“许三多”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31日 10版)

        “不抛弃,不放弃”是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一句名言,也是主人公许三多精神的深刻诠释。在厦门莲成社区,因为对特殊人群“不抛弃,不放弃”,民警许群枋也被群众亲切地唤为“许三多”。

     

        见到许群枋时,这位阳光帅气的“80后”小伙子,正在不停接听着社区居民的电话,电话里谈的都是些居家琐事。得空,许群枋一脸欣慰地对记者说:“现在好了,搅得‘人仰马翻’的大事少了。”

     

        几年来,在许群枋的不懈努力下,莲成社区从“问题小区”变成了市级“文明社区”、“平安社区”;许群枋也被评为厦门边防支队“十佳爱民标兵”、厦门市“特区建设青年突击手”,并被公安部边防管理局授予“全国爱民固边先进个人”称号。不过,社区群众最爱称呼他为“许三多”。

     

        自创“戒毒帮教四步工作法”

     

        “四步工作法”的第一步是抓教育,提升防范意识。第二步是抓关爱,树立生活信心。第三步是抓帮扶,强化“造血”功能。第四步是抓监管,巩固帮教成效。翻开许群枋的工作本,上面记录着55位吸毒者的家庭情况和个人爱好。看似简单的记录,却是许群枋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

     

        一次,许群枋在摸底排查中,来到一位吸毒者家中。这人正躺在卧室,他的脚已经腐烂、发臭,平时亲戚都不敢靠近,还有邻居议论他得了艾滋病。看到许群枋进来,这人拿起注射器就要与他较量。许群枋和颜悦色地和他交流,并点上蚊香灭蚊子,戴上手套为他做检查。经检查,这人只是因为吸毒而骨头坏死、血管堵塞。从此,这位居民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合治疗。

     

        在摸底中,一些吸毒者总是拒绝开门。吃了“闭门羹”的许群枋,就把走访时间由白天改为晚上,换上便装后再去敲门。曾经拒绝开门的老林,后来与许群枋成为朋友,最终主动要求戒毒。戒毒后“零复吸”,吸毒人员完全戒断率高达69%。

     

        像走亲戚一样慰问精神病患者

     

        社区里,三天两头就有精神病患者闹事,隔三岔五就要把精神病患者送到病院,许群枋每年要去精神病院20多趟。打交道多了,不少精神病患者都能认出许群枋。

     

        许群枋的管辖范围,有各种类型的精神病患者106人,其中39人有暴力倾向。多年与精神病患者“过招”,许群枋清楚什么时候需要头盔、盾牌,但也有意外发生。有一次,许群枋要帮精神病患者老郭把家里打碎的玻璃装上,却遭到误解。老郭把许群枋的摩托车推倒,把警衔扯下,还把他的脖子抓了几道血口子。但是许群枋后来仍然经常去看他,最痛苦的是每次还要“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个小时听他读书。

     

        虽然常被精神病患者打骂,但许群枋对他们始终不离不弃。他经常到精神病人家里,嘱咐家属监督吃药,逢年过节,还要像走亲戚一样去慰问。

     

        把居民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

     

        莲成社区有困难户260多户,单亲家庭170户,孤寡老人600人,下岗无业人员400多人。这组数据,是许群枋花了大半年时间,挨家挨户走访得来的。

     

        许群枋与辖区周边企业达成协议:凡有空缺岗位,要优先留给莲成社区困难人员。他通过公告栏、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失业对象发布就业信息,使60多名下岗人员成功再就业。

     

        虽然和社区居民非亲非故,许群枋却把居民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有一回,连续几天,派出所接到同一人的开锁求助电话。开始以为是恶作剧,许群枋过去一瞧,发现门里堆满了快餐盒,一位70多岁老人躺在床上,每天风一吹就把门关上,送餐的人就进不来。许群枋一边照顾老人,一边联系他的子女。得知老人最想吃粥,许群枋联系了开粥店的朋友,煮好后又给送过去。就这样持续了10多天,直到老人的子女回来。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万 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