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空气质量近期广受市民认可。从浦西向浦东眺望,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上海市环保局数据显示,PM2.5浓度连日低至个位数。媒体报道,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透露,“如果上海空气要达到类似墨尔本的水平,至少要10年时间。”
相关部门没有掠天公之美,坦言空气好的主因是“气象因素”。也就是说,连日的好空气并不意味着上海PM2.5污染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相反,要解决这一问题,上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路需要走多久,此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提法。伏晴艳以墨尔本为参照给出了一个时间——10年。笔者能理解这个时间背后的迫切预期,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缩小上海与墨尔本之间的差距并非易事。
墨尔本被誉为“全球最宜居城市”,除了地理位置、自然气候之外,这个城市保持极佳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努力,比如大面积的城市绿化设计、严格的工业污染控制、较为长久的建筑使用寿命、便捷的城市有轨电车系统等。这些看起来并不新鲜的举措,支撑起这个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基本骨架,而这些正是我们的城市所缺乏的。
未来10年,上海PM2.5指标能否接近墨尔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即对被政绩裹挟的重污染经济要有壮士断腕的态度。这些年,上海对企业环保投入的要求很严格,但并非没有监管盲点。针对某些大型高污染企业,上海需要在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中做出合理的取舍。
其次,要加强对汽车保有量的控制。上海的公共交通总体比较发达,但是在许多郊区县,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可以再大一些。不妨考虑推广环保节能的有轨电车、太阳能汽车等交通工具,培养市民绿色出行的习惯。
再者,应努力延长城市建筑的使用寿命。此前有统计说,中国的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只有30年。这个数据准确与否姑且不论,但就公众感觉而言,各大城市确乎每天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路、铺路,铺天盖地的粉尘让人担忧。抛开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人为的GDP崇拜是不是可以降降温呢?
10年后上海PM2.5指标能否接近墨尔本,绝对不是个孤立的问题。包括PM2.5等指标在内的空气质量往往具有“城际关联性”,甲地污染严重,乙地可能受累。大家要做的,就是在同一指导思想下,把各自的城市治理好。此前,国务院已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不过这个新标准实施的最后限期是2016年。
上海已经建成了相对完善的PM2.5监测和定期发布制度,这样的城市可以率先试行新标准,惠及本地市民,也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