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5日 星期三

    向伦敦奥运进发8

    外媒为啥爱抡大棒?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5日 06版)

        本报英国雷丁7月24日电(记者韩小蕙)眼看着伦敦奥运会还有几天就要开幕了,激动人心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众多英国和西方媒体还在不断地挑错——挑政府的错,挑奥组委的错,嘲笑、挖苦和讽刺一切出了纰漏的地方,很少见到他们表扬谁。

        说实在的,自从2005年伦敦赢得了第30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之后,就不幸赶上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房地产业和股市低迷,制造业萎缩,就业率下降,收入减少,号称西方世界领头羊的美国到现在也没重拾升势,更影响到欧洲经济的不断走低。就是在这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英国的两届政府和奥组委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奥运场馆建设,解决交通和安保等问题。到现在,克服了资金短缺、工人罢工、部分市民不支持以及百年最大降雨量等一系列困顿和挫折,使所有奥运场馆和奥林匹克公园等都如期建成并通过验收,为奥运会得以顺利召开铺平了道路。卡梅伦首相信心满满地表示,随着伦敦奥运会带来的欢乐效应,将极大地提振民族信心,持续性地推动就业率和经济增长,在未来4年内使英国得到超过130亿英镑的利润……

        按照我们中国人“正面肯定为主”的思维方式,英国政府和奥组委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不全面肯定也不至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吧?再退一步说,新闻不是讲究真实性原则吗,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是真实的最基本属性吗?

        而且,中国人爱说一句老话:“气可鼓而不可泄。”面对困难和挑战、纰漏和瑕疵,还有恐怖分子的破坏和捣乱,这难道不是火烧眉毛吗?可是媒体们还在各行其是地弹唱反调。

        比如,美国和澳大利亚体育代表团到达伦敦那天,由于车载导航定位系统还没及时把新开辟的56公里长的奥运专线进行更新,也由于司机对道路的不熟悉,大巴车用了4个小时才到达驻地。嗬,这下可热闹了,差不多所有媒体都在进行挖苦、指责,即使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立即为此进行了道歉;即使澳大利亚代表团马上接受了道歉,并很理解地表示这么大的赛事不可能不出错;即使英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宣布说除了美国和澳大利亚,其余所有代表团都准时到达了驻地,但那也不行,媒体还是不依不饶。

        又比如,当巴士司机声称要在奥运会开幕当天举行罢工,当数千名英国内政部员工扬言将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举行为期24小时的罢工,消息传来,英媒和外媒又是一阵兴奋,争相预言“此举可能直接造成奥运会的运作瘫痪”,“入境的运动员和外国游客很可能不能及时进入伦敦”……颇有点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的味道。

        我不知道都事到临头了,伦敦市民看到这些坏消息,是高兴呢,担心呢,还是沮丧呢?反正身临其境,我作为一个外人都感到很焦虑。虽然有“戏台前面掉眼泪——替人家担忧”的意味,但我还是担忧,真怕满眼皆是的负面新闻,会致使英国人丧失“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必胜信心,从而导致本届夏季奥运会的失败。毕竟,奥运会不只是属于伦敦,她还属于全世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