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胆探索,采取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师德建设迈上新台阶
创新师德教育。湖北省组织全省70万名中小学教师开展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山东、浙江等省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入职和在职培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探索“孟宪承书院”管理模式,内化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精神。
严格考核管理。福建、重庆、陕西等省市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务评聘、评奖、评优、任用的首要内容,并积极构建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体系。
坚持典型引路。海南、江西、吉林等省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组织开展了“十佳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
今年5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张丽莉的事迹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张老师舍己救学生的高尚行为,诠释了高尚师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授予张丽莉“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联合人社部授予张丽莉同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教育部将联合中宣部、黑龙江省委,举办张丽莉老师先进事迹报告团。
教师培养质量再提升
2007年,国家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吸引优秀学生攻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的战略举措。5年来,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共招收免费师范生5.5万人。生源质量良好,录取的免费师范生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线40多分。首届10597名免费毕业生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任教,39%到农村学校任教。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在周边省份及中西部地区建立了80多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组织首届免费师范生到908所中小学校进行一学期教育实习。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效应初显,目前有18个省份采取公费培养、学费返还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01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引起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三个《标准》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指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标准》的出台对于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结构、内容、资源、教学模式、教育实践、养成教育、队伍建设、质量评估和条件保障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政策措施。各有关高校积极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围绕优秀教师培养目标,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一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山东省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二是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普遍优化了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与学科最新成果紧密结合。三是强化教育实践环节。2006年以来,河北师范大学先后组织13500余名师范生到全省80多个县(市、区)300余所农村中学进行实习支教,对5600多名农村教师进行了置换培训。
教师资格准入制继续推进
2011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颁布考试标准、32个科目笔试大纲和3类面试大纲。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总体部署,在浙江、湖北两省进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在浙江、湖北两省各选一个地市进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展现新活力
2006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6年来,“特岗计划”已招收23.5万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三年服务期已满的特岗教师连续两年留任比例均达到87%。“特岗计划”改革了教师招聘方式,加强省级统筹,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改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公开招聘,严把入口关。“特岗计划”有力调动了地方补充教师的积极性,探索形成了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农村艰苦边远地区长期任教的新机制,为农村学校补充了大量高水平骨干教师。
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日益健全
2009年以来,教育部会同人社部在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三个地级市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建立健全了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二是将教书育人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的主要依据,切实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三是切实落实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促进了中小学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家级培训计划助力教师素质提高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当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5亿元,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农村教师占到95.6%。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5亿元,加大置换脱产研修力度,培训中小学教师100万人,农村教师占到98%。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4亿,计划培训130多万人。此外,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建立完善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教师待遇得到保障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的通知》,推动各地完善分配方案和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切实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倾斜。绩效工资覆盖在职人员1051万人,同时退休人员382万人增加生活补贴。据抽样调查,实施绩效工资后,城镇教师工资增长19%,农村教师工资增长34%,城乡教师工资差距大幅度缩小。
探索建立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如,江西省从2008年起,每年设立1亿元资金用于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2011年增至1.5亿元。
实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了56亿元,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一些地方政府采取“新建”和“改建”两种模式来统筹规划周转房的建设,努力让农村教师把人留在农村、把心留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