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7日 星期二

    略论“真”的意蕴

    陈新汉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7日   11 版)

        在日常生活中,“真”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然而,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对于“真”进行反思,会形成一些很有意味的启示。

     

        日常生活中“真”的两种用法

     

        维特根斯坦说:“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对于“真”的意蕴同样如此。

     

        当某人描述某个观察结果或某个规律时,我们往往会问:“这是真的吗?”这里的“真”是在与错误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的。“真”就是认识内容与所反映对象的一致,也就是正确的认识。“真理”、“真知”等所表达的就是指正确的认识。“真”的这一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多。这一用法的意蕴在学理上的研究也较为深入。

     

        当看到某个人见义勇为,我们常常会称赞道:“他是一个真英雄。”任何特定的事物,总具有某种特定的规定性。如果一事物具有该事物所特有的规定性,那么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真英雄”就是指某人的行为具有“英雄”的规定性。因此这里的“真”,就不是正确的认识,而是在与虚假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的,是指真实的存在。同样,“真品”、“真象”是相对于“赝品”、“假象”而言。“真”的这一用法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得很多,但与真的上一用法相比较,这一用法的意蕴在学理上的研究就差多了。

     

        黑格尔论“真”的意蕴

     

        黑格尔对于真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从哲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有一段较为完整的表述:“通常我们称真为一个对象与我们的表象相一致……而在哲学的意义上,完全抽象地表达,真意味着一个内容与其自身相一致。这也是真的一种与上述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认识论意义上,真就是“一个对象与我们的表象相一致”,“表象”就是“一个对象”在意识中的内容,“真”就是作为观念的“表象”与实存的“一个对象”的一致。黑格尔在另一个地方更规范地用“概念”来代替“表象”,即真标志着“概念与其对象的一致”。这种“一致”可以在表象层面上体现出来,也可以在本质或规律层面上体现出来。正是在真的认识论意义上,才构成了真理的问题。人们往往用真来称呼具有真理性的认识。

     

        在本体论意义上,真就是“一个内容与其自身相一致”,“一个内容”就是实存的特定事物所包含的内容,“其自身”就是社会关于此特定事物的有关规定,真就是实存的特定事物所包含的内容与社会关于此特定事物的有关规定的一致。在特定事物是否具有该事物所特有的规定性的意义上,构成了特定事物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黑格尔指出:“人们谈论一个真朋友并把他理解为这样一个人,他的行为方式符合友谊这个概念;人们也以相同的方式谈论一件真艺术品。”

     

        黑格尔进一步认为:“人们最初把真了解为,我知道某物是如何存在的。不过这只是与意识相联系的真,或者只是形式的真,只是‘不错’罢了。按照较深的意义来说,真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譬如,当我们说到一个真的国家或一件真的艺术品,都是指这种较深意义的真而言。”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发生学角度来理解,是先有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然后才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真,人们必然会把认识论意义上的真转化为本体论意义上的真,即首先通过认识活动,获得真的观念,然后用真的观念来构建世界,使所构建的实存符合真的观念,形成本体论意义上的真。黑格尔关于本体论的真比认识论的真更深刻的思想是深刻的。

     

        “真”的认识论的当代诠释

     

        人周围的世界不仅是物理形态的世界,而且是价值形态的世界。由此使与人相联系的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总以物理形态和价值形态的双重形式向人呈现。这就决定了认识活动不仅包括对物理形态世界进行反映的认知活动,而且包括对价值形态世界进行反映的评价活动。

     

        认知活动以客体为对象,揭示物理形态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广泛地存在于人们所从事的各个领域之中。评价活动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对象,以揭示价值形态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也广泛地存在于人们所从事的各个领域。在认知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主体状况的变化并不影响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以自身的状况显现出来。正确的认知成果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特征的普遍性。评价活动把握客体与作为主体的“我”处于一定关系中所显现出来的功能,即反映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尽管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客观的,然而这种关系却是内在的,这就是说,主体的状况和客体所显示的功能互为条件,如果主体的需要改变,客体对于主体所显现的功能就会不同。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主体在评价活动中总要从自身出发来评价客体的意义,即具有主体特征。

     

        人们用“实事求是”来描述认识活动中求真的过程,但往往把认识活动等同于认知活动,于是把“实事求是”中的“是”仅理解为关于物理形态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相对应的真,而把关于价值形态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相对应的真摒除在外。其实,“实事求是”中的“是”,往往是认知成果的真和评价成果的真的统一。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然而,实事求是很难,这种难不仅与物理世界的现象与本质之间、价值世界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不一致联系在一起,而且与认知成果的真与评价成果的真之间往往发生矛盾联系在一起。揭示实事求是难的根源正是认识论意蕴的真的一个重大的现实意义。

     

        “真”的本体论的当代诠释

     

        人生活在社会中,个体在认识活动中所获得的真必然会通过符号体系凝结在物质载体上,于是就离开了个体意识,外化为社会的观念存在物。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由“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的东西所凝结而成的建筑蓝图就是社会的观念存在物。

     

        本体论意蕴的真就是指所形成的物质存在物与社会观念存在物相符合,否则就是“不真”。社会观念存在物是外化了的认识论意蕴的真,因此本体论意蕴的真就是所构建的对象性存在物与体现着认识论意蕴的真的社会规范相一致。由此就可以理解:人们用有关友谊的规范作为标准,来对某人对待他人的行为相对照;如果某人的行为与友谊的规范相符合,那么人们就把此人称为“真朋友”。

     

        作为蓝图的社会规范不仅是标准,更是内蕴于社会主体中以目的和方法发生作用的社会力量。“现实本身”并不会自动地“趋向思想”,由此就得出“必然改造社会的结论”(马克思),即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体现社会主体创造历史的能动性。放眼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小到一个器皿的制作,大到改天换地的自然改造和社会改造,都体现着社会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认识论意蕴的真转化为体现本体论意蕴的真的努力。

     

        这种社会主体的努力不仅体现在外部世界的改造上,而且体现在内部世界的改造上。社会主体用“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人”(黑格尔)的观念来批判自己做人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人”,以体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真”。在外部世界体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真”与在内部世界体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真”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

     

        在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上,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性,理论第二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使理论跟着现实走,相反,在很多情况下,“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马克思),这就要坚持理论对于现实的批判,努力改造现实,以体现本体论意蕴中的真。这正是我们研究真的本体论意蕴的一个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真”的意蕴与美

     

        黑格尔的深刻之处在于把真的意蕴与美联系起来:“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本体论意蕴的真总以实存的形式感性地存在着,当这种实存的感性形式直接呈现在意识中,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而作为本体论意蕴的真的根据就是存在于社会意识中的认识论意蕴的真。这样,美就与真的双重意蕴联系了起来,美就是由认识论意蕴的真转化为本体论意蕴的真所体现的外在存在的感性形式在意识中的呈现。追求认识论意蕴的真的目的在于使之转化为体现本体论意蕴的真的实存事物,从而建构美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本体论意蕴的真比认识论意蕴上的真更深刻。

     

        不真的东西也就是丑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既然有真和美,也就有与之相应的假和丑。而人的能动性就在于用真来构建世界,也就是在改造社会中构建美的世界。由于世界上存在着假和丑,就使这个过程变得相当艰苦,即必须与假和丑作斗争。这个假和丑不仅存在于外部世界,而且存在于内部世界;美的世界的构建不仅在于改造外部世界,而且在于改造内部世界,由此才能形成主客体之间融洽,从而体现美。这个过程就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哲学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