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6日 星期一

    人在画中游

    余韶文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6日   14 版)

        实话实说:整场演出前十分钟我如同梦游,像一个没见过丰富色彩的孩子,突然闯入了一座缤纷斑斓的花园。这是在国家大剧院看英国新锐演出团体——1927剧团的多媒体舞台剧《上街的动物与孩子们》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如同与一位美丽的少女在街角不期而遇——带着些慌张和手足无措,也带着继续下去的期许。

        从剧情角度论,《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实在不够曲折、复杂,也缺乏悬念的戏剧性。用标准化的海报口径阐述,这不过就是一个发生在伦敦贫民区的故事:美丽的艾格尼丝母女搬到了破败阴沉的河口大厦,这个远离繁华伦敦生活的贫民窟里面住着形形色色的古怪人物——神经质的老女人、落魄的穷作家,还有缺少关爱、被孤独放逐的孩子们,他们只能借助想象与梦境,在夜色里遇到一群既纯真又充满野性的动物,并且与他们一起进行了一场充满狂欢色彩的暴乱……

        真正稀罕的是这台戏的表现形式。现如今,信息化时代磨灭了艺术交流的鸿沟与壁垒,没有什么新手法与独门绝技可以长久不被传播、学习和共享。譬如所谓多媒体在戏剧舞台上的应用,在中国也早已有形形色色的摸索尝试了。但像《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这样将现场表演、动画投影、现场音乐近乎完美地交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戏剧,还是令人大开眼界。

        在这部剧中,演员轮番演绎不同的角色时几乎没话,而是大量运用肢体动作来营造哑剧般的效果。但是与通常意义上的哑剧又大有不同,那就是在人物表演的身后还有一层极富高科技含量的动画投影为背景。这一虚一实、一远一近、一素一彩的两个层面叠加在一起,就浑然天成一种人在画中游的境界。

        就总体趋势看,先锋戏剧向电影等现代化艺术形式寻求嫁接与借鉴已经蔚然成风。《上街的动物与孩子们》的这种所作所为就是一种介乎于胶片电影与现场表演之间的方式,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戏剧的惯常审美体验。无独有偶,刚刚在北京结束首轮演出的新版重排经典名剧《推销员之死》也是这样一部因打破话剧欣赏习惯而挑战观众智力的戏。看惯了传统四幕话剧、习惯了剧情线性发展的观众一定不太适应,因为导演李六乙往戏里揉了很多类似电影的蒙太奇手段,让人物频频在往事与现实之间瞬间穿越。只有全神贯注观察人物服装造型、聆听人物台词关联才能明辨叙事。

        不过越是听到很多圈内人士都对《上街的动物与孩子们》赞不绝口,由此我反而更加担心涌现出很多山寨式的模仿之作。要知道,先锋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追求卓越个性的精神。先锋戏剧的舞台需要的是更多的创造性,而不是一窝蜂。

        (作者为《北京青年周刊》总编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